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第一阶段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昆明不仅享有“春城”的美誉,气候舒适、鲜花盛开、空气优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更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独特存在,拥有很多特有物种,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上世纪60年代,滇池里有土著鱼类26种,随着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现在湖体中只存在4种,滇池流域有15种濒危或易危。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滇池水质近年来不断好转。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首次从劣V类提升为V类;2018年以来,滇池水质保持在IV类。如今,滇池保护治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窗口期,从工程治理为主逐渐转向本土物种回归、重现的多元立体平衡的生物多样性方案。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海洋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为了修复滇池湖滨生态环境,2003年起,昆明市在滇池沿湖县区启动了湖滨生态湿地建设。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记者实地探访了昆明几个新建的湿地,总结了一张《昆明湿地地图》,来看看这些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方面有哪些亮点。滇池清,昆明兴;滇池净,昆明美。希望海菜花、金线鲃和无齿蚌这样的“滇池土著”,越来越多地早日回归滇池母亲湖的怀抱。

  草海隧道湿地公园目前仍在施工,暂未对外开放。记者探访时发现,湿地公园周围已设置围挡,禁止市民进入。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湿地公园的施工工作将于10月底结束,大概11月初会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看到,湿地公园内的部分车道和人行步道已经铺设完成。放眼望去,朦胧雾霭中的青山高楼和近处的花木扶疏、浩渺烟波,共同铺就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自然画卷。岸边,一只只水鸟或悠闲漫步、或低头觅食、或盘旋嬉戏,引来众多摄影发烧友拍摄。

  家住草海隧道湿地公园附近的陈先生表示:“最近只要有空,我都会来这里蹲点拍摄。随着滇池治理力度的加大,不少湿地公园建成,引来不少鸟类栖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摄影素材。”

  鸟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湿地为城市鸟类以及湿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鸟类的种族与密度经常用于表现湿地的适宜性,并可结合其它一些指标来反映湿地生境的好与坏。

  在滇池流域的鸟类中,留鸟为主要成分,其次为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草海隧道湿地公园(原西山区草海片区五号湖滨生态湿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日新西路与西福路交叉口,总面积853亩。以前这里是一片村庄,实施“四退三还一护”工程之后堆积了不少建筑垃圾、余下一批废弃鱼塘,生态系统十分脆弱。2020年5月,西山区启动了湖滨生态湿地项目建设。原有的一片4万平方米的树林保留了下来,通过清除外来物种、移栽本土植物等方式,把这里变成了湿地培育区,营造出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以便动物栖息和植物生长。

  2020年11月底,湿地建设工程通过了初步验收。虽然还处于管护期,但各种鸟类、鱼类已经迫不及待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期间,专家们对草海隧道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一次观察统计,发现有93种维管植物、25种鱼类和119种鸟类,其中包括黑翅鸢、红隼等六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各色植物争奇斗艳,步道两侧花团锦簇,生态廊道从水生树林中蜿蜒穿过……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星海半岛湿地公园,引来不少游人打卡拍照。大家纷纷赞叹:“星海半岛湿地公园修得太美了,以后我们要常来玩。”

  湿地公园内的人行步道和骑行车道已经建设完成,顺着步道步入木制生态栈道,在水生树林中穿梭,恍如进入仙境。湿地配建了6个休息亭,安装了休息椅、洗手台、自饮水设备,路灯、垃圾桶也进行了升级。

  植物除了一般的观赏价值外,还存在其他用途,所有有用的植物我们都将之称为资源植物,在湿地范围内根据其用途不同,划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饲料植物、净化水质植物、绿肥植物、观赏植物和“其他”资源植物,并且同一种植物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用途。湿地建设按照自然植被分布特点进行配置,体现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湿地的景观和游憩功能,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强调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的立体感,乔、灌、草多层协调优化、错落有致搭配,对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物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新增种植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中山杉、花叶芦竹、香蒲、紫叶象草、雄黄兰等118种陆生水生植物。

  星海半岛湿地总占地面积1183.8亩,分两期实施。一期是由云南省城投公司投资建设,总面积416.5亩,二期由官渡区政府统筹规划,总面积767.3亩。近年来,官渡区对湿地一期进行综合提升,完善湿地水系连通性,建立生物种类丰富的湖滨生态屏障,恢复湖滨湿地良性生态系统。湿地二期主要以湖滨生物多样性复育为核心,以水质净化为基础,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重筑滇池生态岸线,构建滇池与城市发展的生态缓冲区,保障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人员介绍,未来星海半岛湿地、宝丰半岛湿地、福保半岛湿地将进行联通,形成官渡区三个半岛湿地群。

  位于滇池东岸的宝丰半岛湿地是COP15大会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大会召开期间,与会嘉宾在这里感受到了“高原明珠”滇池之美。

  湿地占地面积1633.8亩,其中,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286亩。宝丰湿地以生态环境复育为核心,以水质净化为基础,选择适合滇池周边环境条件的生态群落配置,去除入侵物种等生物因子及人为干扰因子,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在建设设计过程中,就考虑了“还滇池于自然”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与COP15大会的主题宗旨正好契合。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主要围绕滇池高原湖泊湿地与湖滨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在尊重湿地原有地形的前提下,湿地内赋予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12种植物群落(壳斗科植物群落、豆科植物群落、蔷薇科植物群落、唇形科植物群落、云南特有湿生助果茶群落、湿生水杉植物群落、鸢尾属植物群落、莎草科植物群落、凤仙花科植物群落、滇池原生耐污沉水植物眼子菜群落、滇池原生海菜花群落、滇池原生沉水植物苦草群落),共计101个植物物种。

  湿地采取恢复光滩、草灌丛、林带等方式,招引以涉禽为主的鸟类群落,同时,湿地还为鱼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许多珍稀物种陆续落户湿地。

  宝丰半岛湿地通过植物群落的营造和水系的修复,引来了像彩鹮、灰鹤、池鹭、白鹭等100多个品种的珍贵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特有的鱼类金线鲃,也在湿地进行了复育和繁殖。除此以外,宝丰湿地还利用现有塘体种植荷花、田埂种植乡土树种云南柳、农田种植水稻,提升湿地水循环及生态功能。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宝丰湿地公园目前暂未对外开放,正式开放后,将为市民提供一个科普、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与宝丰半岛湿地公园连成一片的海东湿地公园于2013年建成,总占地面积894亩。海东湿地公园修复改造后,集滇池水体和生态原生性保护、湿地生态研究、科普教育、体验性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是观光休闲、环保科教的首选之地。

  海洪湿地位于滇池北岸、盘龙江西侧,总占地面积383亩,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12月31日竣工,总投资6000万元。湿地依托原海埂新村、洪家小村、神牛水乡生态林带,将常年处于淹积水、水体不流动的封闭沼泽湿地,提升改造成为生态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湿地。还将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尾水引入生态林带,通过土地整理、地形改造,构建塘库系统、导流系统及引水排水系统等湿地三要素,进一步净化尾水,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永昌湿地原为永昌鱼塘,位于滇池草海东岸,占地面积218亩,湿地率82%。2009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永昌鱼塘退塘还湖湿地建设项目,建成永昌湿地。湿地内栽植小灌木及地被植物4800余平方米,水杉、柳树、杨树、小叶榕等乔木4215余株,菖蒲、旱伞草、荷花等水生植物35336余平方米,设16个景观岛屿。

  捞渔河湿地公园由捞渔河、滇池湖滨林带、沼泽及部分滇池水体组成,面积800亩,湿地率75%,被称为“滇池之肾”。湿地整体呈扇形,利用湿地天然景观、原有农用基础设施、人工中山杉林带和水系流向,结合地形特点,依托河道整治工程抬高水位,使捞渔河水以无动力方式自流进入湿地。河水通过湿地集水和两次布水后,经中山杉森林及自然表流湿地系统净化后流入滇池,水质净化功能显著。

  晋宁东大河湿地位于滇池最南端,是滇池流域面积最大的湿地,总面积约5400亩。这里植物林立,荷塘遍布,形成了自然的“河、沟、塘、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东大河湿地里有鸟类127种、鱼类21种、植物226种。一些原本已经消失不见或数量稀少的白鹭、野鸭、钳嘴鹳等,又回到滇池岸边,在湖滨生态湿地“安家落户”。

  斗南湿地位于滇池东岸与环湖东路之间的湖滨带,总面积1603.73亩。目前已建成项目占地约650亩,其中绿化面积298.8亩,水域面积约297.64亩。湿地内分布乔木30种,球类植物18种,灌木12种,地被及潜水、挺水植物34种。新种植高大乔木5200株,其中新引种的1400株水杉成为滇池的新特色景观。

  位于环湖东路的王官湿地北临广普大沟,南接呈贡斗南湿地,占地715亩,湖岸线公里,被誉为昆明的“小济州岛”。该湿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生态元素,除了连接滇池旁三个天然水域的栈道外,几乎没有其它人为设施。湿地北侧为生态保育区,面积460亩,日常封闭管理,目前向公众开放为南侧区域。

  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是滇池湖滨面积最大的湿地,总面积为1220公顷,湿地率高达91.43%,由滇池水域(含滇池太史湾水域和滇池鸽子窝水域)和东大河口湖滨地带组成,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简称“三圈”建设)的核心区域。2021年3月31日,全球数量仅1000只左右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晋宁的湿地中被发现,引起社会关注。

  五甲塘湿地位于官渡区五甲塘片区,北临五甲河,南接宝象河,西接滇池,是昆明市最早建设的湿地公园之一。该湿地主要由水面、滩涂、沼泽组成,现有面积约1130.118亩,相当于4个翠湖公园大小。如今,荒芜滩涂已再现“翠羽丹霞、三春杨柳、九夏芙蓉”美景。

  西山的“后花园”——西华湿地公园位于滇池西岸、观音山脚下,面积约781亩。其中生态湿地281亩、生态林约500余亩。种植乔木1225株,有柳树、中山林、滇朴、桃树等,还有25万多丛水生植物布落其间。

  昆明滇池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滇池北岸西亮塘片区,紧邻宝象河、广普大沟,公园用地规模为2360.11亩。其中,湿地公园水质净化区300亩,湿地公园游赏区950.11亩,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1110亩。种植芦苇、睡莲、菖蒲、纸莎草等245个品种170余万株水生、岸生植物,墨西哥落羽杉、水杉、中山杉、柳树等54个品种1.8万余株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