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下午,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同志,因公务路过家乡湖南浏阳县葛水乡时,顺便回去看看。来到乡政府,他问道:“乡长在吗?”一名乡干部连头都没抬,随口答道:“在里面开会,有事在外面等着。”
他坐在门槛上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乡长人影。这时,一位老者认出了衣着朴素的。顿时,屋里拥出一群人来,乡长一见面,低着头连声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来了!”那个乡干部也连赔不是:“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同志说:“我不是泰山,群众才是泰山。”
“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泰山乃五岳之首,以巍峨之姿屹立天地间。“群众才是泰山”,是常识,也是真理;是对群众的敬仰,也是对历史的尊重,饱含着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在谁是“泰山”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不同的阶级立场。1925年12月5日,同志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二字在人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
1975年10月8日,同志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人民就是上帝。”有一次到下面调查,他突然问地方干部:“你们信不信上帝?”看大家鸦雀无声地呆坐着,他深情地说:“这个上帝是谁?他就是人民!谁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定要垮台。”无论是同志的“泰山”之喻,还是同志的“上帝”之谓,都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陈毅同志有诗云:“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本者,草木之根也。没有根,花草树木就无以生存。在“叹缺粮”“野菜和水煮”“三月肉不尝”的赣南游击战争期间,正是人民群众的舍命相助,人民军队才得以绝处逢生。“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在残酷战争生活中的深刻体验,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孟子在《离娄》篇中说:“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胸怀大志者则目光如炬,心胸狭窄者则目光如豆。人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眼里看到的便是巍巍“泰山”。如果把自己当“泰山”,就会把群众看成是路边石头、无名小草。当年,罗荣桓同志曾告诫一些高高在上、搞特殊化的领导和机关干部:“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的干部,无论职务再高、权力再大,群众永远是“泰山”,永远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周恩来同志讲:“领导人应该联系群众,别让‘城墙’把自己和群众隔开”“这个‘城墙’就是官僚主义”。“有眼不识泰山”,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1963年4月,朱德同志到四川视察工作,按照行程安排要登峨眉山。地方领导考虑到朱德同志已是77岁高龄,再加上坡陡路滑,建议他坐滑竿上去,遭到断然拒绝:“员是不应该坐滑竿的”“偶尔坐一次也是错误的”。朱德同志坚持不坐滑竿,为的是表达决不像旧时代官僚那样当官做老爷的坚定态度和高度自觉,令人敬仰,发人深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长期以来,有些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群众具有泰山一样的博大胸怀和无穷力量。天津市蓟州区档案馆展示着一张泛黄老照片,照片正中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妈妈,身旁站着两位“小八路”。抗战时期,这位老妈妈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护八路军伤病员,战士们亲切地称她“八路军妈妈”。穿越革命、建设、改革的激流,这张老照片始终激励警醒着一代代人,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天下是怎么坐稳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失去人民群众我们将会一无所有。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始终牢记“群众才是泰山”的谆谆告诫,知人民救命之恩以忠诚相报,知人民养育之恩以服务相报,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人民幸福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