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几乎可以算是胡适先生最有名的作品了,然而,兰花草究竟是何物?在古代,“兰草”是兰草,“兰花”是兰花,从来没有“兰花草”。屈原作品中的“兰”是什么?和我们现在指称的“兰”是否同为一物?关于兰花及兰文化起源问题,自宋代起就聚讼纷纭,至今悬而未决。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发表《中国兰花起源考》一文,提出:我国兰花真正被发现、认识和欣赏,始于北宋中叶,至今不足千年。
在该篇论文中,程杰教授爬梳史料,通过对名物的细致考证,确认了屈原时代所说的“兰”实际上是“兰草”,也就是明清以来被称为“佩兰”的菊科泽兰属植物。这种植物多秋日开花,有药用和香用价值。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兰花,为兰科兰属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与佩兰不同科不同属,完全是两种植物。
据程杰教授考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现存史料中兰科兰属的兰花第一次出现。之后,四川成都、宜宾,湖南澧县、荆州,江西高安、安徽歙县、河南洛阳等地相继出现石蝉、幽兰、紫兰等新型花卉,人们纷纷引种。宋人周师厚、苏辙、吕大防、黄庭坚等人在诗文作品中陆续记载和吟咏,提升了这种植物的知名度。
程杰教授认为,从他们的诗文中看,当时的兰花,分别有“石蝉、玉蝉、兰、蕙、幽兰、紫兰、黄兰等名称”,“而以‘兰’为名相对集中出现的时间是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初年的二十多年间”。
当时,随着人们生活习性乃至习俗的改变,传统兰草“佩兰”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场景,不再是人们熟悉的植物。屈原盛赞的“兰”“幽兰”,所指的是什么植物,也不再清晰。楚国核心地区湖南澧县一带的人们熟悉屈原和《楚辞》作品,带有独特香气的新型花卉兰花的出现,让他们直接想到屈原笔下的“兰”,因此便将这种花卉直接袭用“兰”名。自此,“兰”在传统文化中,从实用香草的形象便转换成为观赏花,而传统香草“佩兰”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也被新型花卉兰花完全继承了下来。此后,兰花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成为文人墨客们争相赞美的对象,“迅速成为与梅菊、松竹齐名比肩的君子‘比德’之象和盛得人们推重爱尚的传统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