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恐龙这个神秘又遥远的物种,大家可能最先想到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那些庞然大物,它们的凶残、血腥让人不寒而栗,它温顺、可爱起来又让人心生怜爱。但是在6500万年前,它们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关于恐龙灭绝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据美国《生态和进化观点》杂志报道,来自美国的科学家有了新发现,他们认为恐龙的灭绝可能存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催化剂——有毒植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奥尔巴尼大学两名专家表示,虽然恐龙灭绝的具体原因至今不能完全确定,但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是此前呼声最高的说法,因为相撞导致地球发生大火,所有的恐龙都被烧死了。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们可能已经早就注定要灭绝了!他们认为,有毒植物的存在和恐龙们失败的防御机制才是导致他们灭绝的罪魁祸首。

  这篇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在被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与地球撞击前,有毒植物是如何造成恐龙生存困境甚至置它们于死地的。

  文章第一作者、美国知名演化心理学家盖洛普指出,恐龙这个物种在“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凭借其庞大的体型和灵敏的身躯,成为当时动物世界中的王者。但它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缺乏大多数动物所具备的“习得味觉嫌恶”体质,也就是说一般动物在吃到会使自己肠胃出现不适或者生病的东西后,大脑会启动防御机制,即使这些东西看起来再美味,下次也“打死”都不会吃了。

  比如盖洛普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老鼠,具备“习得味觉嫌恶”体质的老鼠就可以在吃到引起自身病痛反应的食物后,下次长记性,见到或闻到就躲得远远的。

  目前消灭老鼠屡试不成功的原因是,像许多其他物种一样,它们已经进化到能应付食物毒性,甚至可以将有毒食物的味道和气味与身体不良反应联系起来。

  而恐龙却不是一个能“吃一堑长一智”的主儿,数千万年前,当被子植物进化到开始开花时,其自身的防御性会促使体内滋生毒素,以保证果实存活,物种能够延续。而恐龙正是在那个时候中了被子植物的毒,而且“傻乎乎”地在肠胃不适的情况下继续吃这些食物。

  根据记载,被子植物是最早的开花植物,这些植物确实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就已经大量存在。

  这类植物开始分泌毒素的时间正好和恐龙开始灭绝基本同步,这使得奥尔巴尼大学研究团队认为,被子植物可能正是恐龙一步步走向灭绝的幕后推手。

  报告解释说,“虽然小行星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恐龙无法学会不吃某些植物的体质缺陷,给这个物种带来了严重的生存隐患。”另外,盖勒普教授团队还曾对被认为是恐龙后代的鸟类和鳄鱼物种展开过研究,发现它们之所以成功进化可能是已经发展出了味觉上的嫌恶感。

  盖勒普教授表示,“根据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主流观点,恐龙的灭绝应该是突然性的,其影响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但证据显然恰恰相反:恐龙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就开始灭绝,并继续在数百万年后逐渐灭绝。”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说,虽然这种“贪吃”的毛病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对恐龙家族来说是致命的弱点。当然推波助澜的还应该是小行星的撞击,但是它只能算作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撞击发生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恐龙已经因为“吃”出来的肠胃不适和身体病痛命不久矣,恐龙物种的大毁灭可能一触即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及其他几位学者共同提出了阿尔瓦雷茨假说,即小行星撞击理论。他们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发生猛烈大爆炸,大量尘埃进入大气层中,阳光被遮挡,大地黑暗寒冷,植物枯死,食物链中断,包括恐龙在内的很多动物绝灭。

  尽管很多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但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具体情况也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行星撞击引发了难以扑灭的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噬了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只有穴居动物和水生生物得以存活。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曾提出一个超级飓风的理论,即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海洋中形成了一个超级飓风,飓风以600英里/小时的速度席卷全球,足以使恐龙灭绝。飓风还会把地面上的水带至大气平流层,并恶化臭氧层,让数以万计的生物因找不到栖息地而灭绝,直到臭氧层重新形成为止。

  另一个相对没那么引人注目的理论是,恐龙并非是一次性灭绝的,而是在数百万年间,由于哺乳动物之间的相互竞争逐渐灭绝的。哺乳动物用子宫来繁殖下一代更加安全,而孵蛋的恐龙则会受到外界的生命威胁。这就对恐龙灭绝的同时,哺乳动物却存活下来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另一种理论认为恐龙的灭绝与大陆漂移存在一定关系,大陆漂移会使恐龙的生存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化,致使恐龙逐渐灭绝。大陆板块由最初的完整一块到一分为二,最后分裂成多块,而漂移的过程给恐龙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将随之急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