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英德市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一座座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极具瑶族特色的墙绘和花草树木相映成趣,一幅秀美乡村的画卷映入眼帘。

  联山瑶族村位于英德市石牯塘镇东北部,是英德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有着长桌宴、高山流水、瑶绣等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各项富民政策如春风般吹来,联山瑶族村紧抓“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以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大力挖掘瑶族文化,并结合实际发展灵芝、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短短几年间,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村蝶变为清远市生态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联山瑶族村村民早年由韶关市乳源、始兴一带迁至石牯塘联山大山深处分散居住。1968年,为居住安全和生产生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动员下搬到了山腰处的炉上角。几经折腾,村民虽成功迁出,但也只是满足居住需求。直至2006年,该村通过各家各户自筹、政府支持、生态公益林资金等,村民们才陆续建起楼房。多年来,村民一直靠着传统耕种和采收山货维生。

  变化始于2018年。“以前,我们村党支部被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村里各项工作在全镇相对落后。”村党支部书记吴乙明表示,2018年7月,英德市委组织部派出团市委副书记任联山瑶族村党支部,开始着力推行支部“五化建设”,提升党组织战斗力。

  村子重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中物色考察了一批村级后备干部,经常性开展班子成员谈心、交心活动,令班子团结一致,形成合力。为村民办了村道硬底化、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等一批实事好事,重新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如今的联山瑶族村党支部5名委员中,“85后”支委有4名,平均年龄为37岁,年轻干部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带路人”。尤其近两年,该村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率先垂范,带动全村群众共同缔造美丽瑶寨。

  “以前村委会门前泥泞不堪,哪里有我们健身、跳舞的地方?”“虽然大家已从大山迁了下来,但以前村里也没有路灯,迟回家还得拿个手电筒。”“以前路也不好走!”……在新建的村委党群服务中心联山瑶族村文化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村民边锻炼身体,边话家常。

  联山瑶族村地处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0.8万亩的生态林,森林覆盖率达98%。近几年,每年有近400万元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金,这笔补助金70%是拨付到村民手上,剩下的30%是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解决村民的饮用水、道路维修等一些村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不断美化村庄环境,提升农房风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0年,联山瑶族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积极争取上级统战和民宗部门的政策支持,将该村纳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局,清远、英德市委统战部及民宗局的关心支持下,联山瑶族村申请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政策资金、社会帮扶资金近700万元。其中,投入460万元先后完成联山瑶族村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一期、二期,预计投入240万元的三期工程也在建设中。

  有了资金支持,联山瑶族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七先七后”顺序,分阶段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雨污分流、道路硬底化、“绿化亮化美化”、公共基础设施、村庄风貌提升等工程,先后建成入村门楼、篮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并对村庄农房统一进行瑶族特色元素图案外立面装修,提升联山瑶族村农房风貌品质。

  如今,走入联山瑶族村,一座座错落有致充满瑶族风情的房屋映入眼帘。“看我们的房子,多漂亮!都是村里统一规划,让我们住得很舒心。”村民们自豪地说。

  “在村子的中心,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戏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大家也有了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吴乙明告诉记者,今年,该村还针对痛点问题大力整治,实施了三组饮用水工程,铺设饮用水管3000米,加强供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解决了民众饮水问题;实施四组房屋渗水修补工程,对26户渗水楼面做防水修补,保障了群众住房安全;修复加固了三组排水沟和护坡,排除安全隐患;实施了漫水桥修复工程,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桥梁……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联山瑶族村村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幸福感不断提升。

  村子美了,村庄治理也被放在了重要议程。该村建立了《联山瑶族村基础设施长效维护管理办法》和《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村庄清洁行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村民们自发地拿起扫帚,清理自家门前的,种植花草,装扮家园;党员们带头清理村庄主干道、河道沟渠垃圾等场所,党员干部齐心共绘了一幅美丽的瑶乡画卷。

  产业先行。联山瑶族村坐拥10.3万亩生态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8%。但很多年来,除了采收点山货,大自然赋予的这一宝贵财富并未给村民带来更多实际好处。近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传遍大江南北,联山瑶族村终于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联山瑶族村决定以灵芝、香菇、木耳、材等为主,逐步探索林下经济发展道路。“这片森林给了我们丰富的林下资源,它就是联山瑶族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法宝。”吴乙明感叹地说,该村建起了灵芝产业园,采用“支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助农增收。

  据介绍,灵芝产业园由连樟农贸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菌棒等生产原料,并负责产品销售;村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农户则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参与种植和管理。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目前,联山瑶族村灵芝产业园种植了紫灵芝菌棒1万棒,占地12余亩。

  在灵芝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如今村里70%以上的家庭都种了茶叶、竹笋、冬菇、灵芝、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农特产品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上来后,如何销售又成为农户的心病。为提升瑶山土特产的品牌价值、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在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后,村党支部决定投入10万元激活联源土特产专业合作社。联源土特产专业合作社设立土特产销售专区,村党支部把原有的废旧饭堂翻新,建成了摆满琳琅满目土特产的实体小店。

  此外,该村还引进英德市德康农业公司,试点中草药南板蓝种植项目,动员党员和村组干部先行先试,并影响和带动村中群众广泛种植,可为村民增收约3000元/亩。2023年,联山瑶族村的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山瑶”的生活方式,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以“绿”生“金”。

  联山瑶族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该村准确把握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在“特”上下功夫,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通过举办瑶族文化节、长桌宴、高山流水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瑶族文化,感受乡村风情。

  2023年5月8日,英德过山瑶文化节在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文化广场前举行,三条长桌宴摆满莲藕焖瑶山猪肉、瑶山豆腐、瑶家酿酒等瑶家特色美食;席间发起的“高山流水”大挑战,热情好客的瑶族同胞手捧竹筒接力为贵客碗中斟酒,场面十分热闹。

  联山瑶族村还在石牯塘镇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成立刺绣协会,开办瑶绣公益培训班,开发了瑶绣服饰、手工艺品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并活化利用瑶族门楼、瑶族文化广场、舞台、文化活动室、瑶族特色直播间等文化阵地资源,营造出独具瑶族特色的乡村文化空间。

  “我们在每个村小组配套有文化室,瑶族同胞身穿瑶族服饰、用瑶族语言,定期开展舞蹈、歌谣、传统礼仪、传统节庆等文明实践活动。”吴乙明说,这不仅丰富了瑶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感受瑶族风情。

  近几年,联山瑶族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瑶山缘”“外婆的家”“瑶寨驿站”等隐匿于翠绿山峦间的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起。新建的环绕一组至三组的2.5公里环山路,不仅串联起沿途的田园风光与生态景观,更将联山瑶族村构建成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带。

  如今,“大山里的小乡村”声名在外,外来游客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带旺了民宿、餐饮业的发展,每年可带动村民增收近200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