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西湖不远的一处闹市区,藏着几条小巷子,它们既有当下生活的烟火气,也藏着鲜为人知的厚重历史。

  从杭州涌金立交转盘转一个大弯,进入西湖大道,在驶往西湖方向的车上,很难留意到右侧经过的小巷和老房子。

  比胜庙巷、三元坊巷、奎垣巷……很多杭州人可能都不一定来过这里,甚至没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毕竟这些小巷子实在太短了,有的还不到200米。它们藏在车水马龙的西湖大道旁,但巷子里的生活却安然自在,没有匆匆忙忙,细枝末节里都藏着杭州人的“坦悠悠来”。

  这些杭州城市中的小巷子,不仅是一个个地名。巷子里一处处被保存下来的老建筑,承载住了它们的历史光阴。现在,它们又以各自不同的气质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里,造就了独属于杭州的一份气质。

  比胜庙巷的名字源自清代,因巷里有一座比胜庙而得名,据说供奉的是比胜将军,至于这位将军是谁,因为庙已经没有踪迹,已无从考证。

  比胜庙巷的故事,要从南边巷口那幢白墙黛瓦的杭州百年历史建筑开始。定安路地铁站A口出站,往东面一抬头,就能看见比胜庙巷口的这幢老房子。这个季节,沿街的墙角上爬满了一大丛盛放的凌霄花,绚烂多姿,不少路人都会驻足拍照。

  房子位于比胜庙巷4号,门牌下方有一个标志牌——2007年它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共三层,是砖木结构院落式建筑,走廊的红漆木质栏杆通透,整体平面呈“凹”字形。

  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纪初,它的原产权人名叫边华勤,是当时杭州老字号边福茂的老板。“边福茂”,这家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专营手工布鞋的百年老店,最早开在杭州长庆巷五老巷口,宣统三年(1911年)迁至太平坊(中山中路)营业。现在河坊街上还有门店。

  当时杭州有句广告语,“头顶天,脚踏边”,指的是“天章”的帽子和“边福茂”的鞋子。边福茂一直以匠心工艺、货真价实著称。、周恩来、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盖叫天等名人,都曾在该店定制过布鞋。

  后来,“比胜庙巷4号”又成为了是杭州商业局所属茶叶厂的茶场,之后改造成员工宿舍。2010年,上城区中山中路保护与综合整治指挥部启动了比胜庙巷4号建筑的搬迁整治工作,2014年,这幢建筑又有了新的身份——杭州禹廷艺术馆,从开馆至今,艺术馆全年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聚焦一些国画类传统艺术,比胜庙巷4号建筑从此蝶变新生。

  最近这两年,一楼又开出了一家新中式茶馆,文艺腔调很足,叫“三元茶栈” 。取这个名字,老板显然也是做过功课的,据说,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同孚洋行茶师就曾租用过此处,开设了三元茶栈,院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口水井,作为历史的见证。

  茶馆叫“三元茶栈”,并不是说来这里喝茶要花费三元钱,这个店名,来自比胜庙巷里藏着另一条杭城著名的小弄堂——三元坊巷。

  三元坊巷,南宋时民间叫它“肉市巷”,由于当时巷中多肉铺宰场。之所以改了名,是因为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明代名相商辂,曾在这里住过。

  三元及第什么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超级学霸”。古代的三元及第,指的是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一名。在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总共只有19位,商辂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褒奖这位难得一遇的状元,杭州知府特召工匠在巷口建起青石牌坊,刻上“三元坊”三个大字,并将原菱椒姜巷改名为“三元坊巷”,巷名从明代沿用至今。

  商辂不仅学习好,当官也是好材料,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人生就像开挂一样,生前最高官至首辅、少保。晚年的商辂,因不满西厂宦官专权毅然辞官,最后也是在三元坊故居中度过余生。

  除了出状元“旺学运”,三元坊巷还十分“聚财气”。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杭州金融业最发达的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浙江第一家民营银行、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商办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就建在三元坊巷这个区块,三层五开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直到今天,这幢建筑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始样貌还保留着,不过已经是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杭州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在三元坊的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楼上成立,参加的银行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华孚银行、储丰银行和道一银行等7家。

  这些当时的银行家大佬们,每周都会在三元坊巷9号这栋楼里集会一次,商讨行业内的大政方针,交流业务。因此,有人把这里比作是百年前的杭州“华尔街”。

  奎垣巷自带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松弛感,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传统合院式民居,烟火气十足。

  巷内的20号大院,建于20世纪30年代,2011年,列入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大院充满了年代感的院墙、山墙、厢楼围合成前院及后天井;天井中,还有一口八角青石老水井,古朴厚实;正房面阔三间,二层木结构屋顶,破旧的瓦砾,锈迹斑斑的烟囱,参差不齐的屋檐。

  隔壁的21号,同样是历史建筑。墙上门扇和柱头还保留有过去西式的花卉浮雕。宅院有南、北两个小院,二层砖木构,屋顶双坡覆小青瓦。宅院的大门是老式酱红漆的木门,都是敞开的,四通八达,很多住户将房子租了出去——这幢中西结合的别墅从前的主人应该不会想到,现在这里的“72家房客”模样。

  奎垣巷很多元,衔接斑驳厚重的过去,也续写百姓的日常生活,一门之隔,可能就是两种气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工作室就曾在这条巷子里。这条不到300米的巷子,既优雅又时髦,复古又很接地气。很多年轻人爱到这里拍照打卡,因为这里还有小众的法式西餐店、融合小酒馆、复古风民宿以及银饰体验慢工坊等等。

  奎垣巷的深处还有秘境,是一个叫丁家花园的私家园林。走进里面,就看到一个白墙黛瓦的古式门洞,隐藏在一片80年代建筑风格的居民小区里,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之下,显得尤为特别。

  丁家花园门牌上写着“兴安里”,上面是一颗红色五角星,主楼是两幢并联的欧式别墅,中间有长廊相接。门廊前为欧式圆柱,园西南有书房,外带檐廊,墙上有镂空花窗。主楼北侧还有一排石库门建筑,清水墙,一楼一底,共6个单元,统称为“兴安里”。

  除了建筑本身,最大的亮点还有它沿西湖大道建成的开放式小花园。池塘小桥、假山奇石、花草树木,一步一景,让人有点恍惚——没想到,闹市区里竟然藏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尤其是假山旁边,还有一棵树龄超过400年的珊瑚朴树,老树繁枝,西楼南门台阶两侧还有石榴树和柚子树,年复一年在这里开花结果,见证这里的岁月流转,历史更迭。

  据《梦粱录》记载,这里原是宋代杭州石榴园遗址,所以奎垣巷旧称石榴园巷。清乾隆年间,浙江巡抚王亶望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别墅,后来王家家道中落,将园子的一半割为山东盐运使丁阶所有。丁阶,字方轩,山阴人,乾隆甲辰进士,丁家花园由此得名。

  当年,丁家人还经常在园中举办各种雅集活动,每逢节日,杭州城内的文人雅士、风流才子都要相聚在此,在园子中赏月吟诗。后来,丁家花园废于兵火,蒙古人固鲁铿将其修复,改称“固园”。世事变迁,之后,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陈其采成了丁家花园的主人。民国时期有四大家族,蒋宋孔陈,陈其采就是四大家族之一陈立夫、陈果夫的小叔。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丁家花园被政府没收,成为浙江省政府干部宿舍。现在,这里是杭州书法名城艺术交流中心和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定期会举办一些书法篆刻名家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