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绣球,很多人都会想到电影《刘三姐》中,壮族少女刘三姐一边吟唱山歌,一边深情款款地将绣球抛给心上人阿牛的经典画面。2012年,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寓意深远的靖西绣球已有8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更是非遗文旅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处桂西南边陲的百色靖西市,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8月12日,记者走进靖西的“绣球一条街”——旧州街,领略绣球的多彩魅力。

  传统绣球采用红、黄、蓝、绿为主的鲜艳颜色,绣面上层多为龙、凤、鸳鸯等动物,下层为梅、兰、竹、菊等植物,中间绣上“一生平安”“百年好合”等祝福语。新派的绣球亦在传承中勇于创新,采用淡雅细腻的丝织壮锦作为材质,再串上蝴蝶、莲花等各式各样的珠子。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绣球的深厚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工艺手法,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浆布制板、绘画图案、手工绣花、内衬制作、剪裁绣片、填充缝合、组合成型、串珠流苏装饰,经过这8个步骤后,一颗精致的12瓣绣球便诞生了。在旧州街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支起了绣球小摊,绣娘们围坐在家门口缝制绣球。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金玉说:“我们以前做的都是传统绣球,现在融入了很多新花样。尤其是今年推出的新派壮锦绣球,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如今,赵金玉也带了徒弟,她希望绣球制作的手艺在年轻一代中生生不息。

  “我们的绣球都是纯手工制作。面料从厂里发过来,我们在家进行裁剪和缝制,成品可以在家门口卖,也有人通过网络定制,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旧州街一家小店的店主韦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两个造型一致但做工不同的绣球,根据大小、面料及刺绣精细程度的不同,一个常规款的绣球售价在18元至100元不等。

  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也说:“我们现在有680多位灵活就业的绣娘,我们的绣球畅销全国,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英国、美国、泰国、越南等国家。”

  作为代表浪漫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与作为靖西壮族青年爱情信物的绣球紧密关联。2014年起,靖西市举办了五届“七夕绣球节”,逐渐闯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之路。今年靖西绣球还与知名手游联动,创新诠释非遗绣球技艺与文化,让全球玩家感受非遗之美。

  来自湖南的游客周女士在旧州景区里购买了五六个绣球挂件,打算送给亲朋好友。“绣球很美,希望他们也能看到广西的特色,感受到美好的祝福。”

  如何让古老的行当焕发新生?广西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会长程文凯说,他致力于设计新派绣球,打造绣球产品创意设计、研发、转化、营销产业链,吸引年轻人关注。2023年,他们曾经把绣球开发成为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特许商品、成立“广西有礼”品牌。

  记者向靖西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股相关负责人了解到,2023年,靖西市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4.9亿元,绣球生产超过50万个,生产规模超过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