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嘉兴南湖的烟雨里,惊涛骇浪中颠簸的红船,栉风沐雨起航扬帆,从此,中国的命运有了光明的前景
1947年5月1日,以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为首的393名各族代表在兴安盟王爷庙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区域内的蒙、汉、回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各民族间的亲密合作互助的新民族关系,消除一切民族间的隔阂和成见。”随后,王爷庙改称乌兰浩特,意为“红色的城”。从此,内蒙古地区的红色政权诞生,红船精神的种子在内蒙古大地上扎下了深根。
日前,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检察分院,感觉这里的红色传统教育氛围十分浓厚。
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赵国华向记者介绍,兴安盟红色文化起源于大革命后期,经过抗日战争,形成于全国解放战争初期,成熟于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和兴安盟党政组织的健全完善,并统一于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之中。兴安盟又是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诞生地,是孕育内蒙古红色革命的摇篮。他说:“74年来,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了每一寸兴安大地,融入了每一个兴安儿女的血脉。2019年以来,兴安盟检察分院新一届党组决定建设党建工作区,并以此为依托打造特色亮点党建品牌,党建工作实现了新提升。”
在该院精心打造的党建工作区内,记者看到,忆初心、担使命、党建文化展三个功能区形式新颖、方式多样;展区参照窑洞造型设计,通过怀旧装修风格,摆放革命先烈战斗图片、画像等,展现了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主题活动区,通过该院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司法为民先进集体、模范个人事迹展示,树立起新时期兴安盟检察干警传承红色血脉、勇担使命的榜样与标杆。
传承红色血脉,厚植检察为民情怀。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曾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为切实优化检察机关开展司法救助进而助力脱贫攻坚、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兴安盟检察分院于2019年7月创建推行“司法救助双向延伸大治理”工作机制,先后有70余家单位、200余名专兼职信息员参与,为检察机关提供司法救助、矛盾化解等线余件,该院开展精细化司法救助40余件,发放救助金12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线索匮乏、被动单一的办案局面。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村),陈满全一家就是司法救助工作的受益者。2005年,陈满全因交通事故导致重度残疾。父亲多病,孙子刚满4岁,儿子儿媳在城里打工。虽然陈满全享受低保、残疾人补助等,但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5万元司法救助金无异于雪中送炭。
2020年初,陈满全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全嘎查再无一个贫困户,嘎查副书记包佟柱代表嘎查向兴安盟检察分院赠送了3面锦旗。
2020年,由兴安盟检察分院打造的司法救助双向延伸大治理机制入选最高检“五佳国家司法救助事例”。
“作为成长在这片红色草原上的检察人,我们要时刻聚焦民族地区民事纠纷痛点难点堵点,与各族人民群众心手相牵,让检察工作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上。”该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黄永文向记者讲述了该院化解的一件长达22年的牧场纠纷案。
当事人陈某的父亲老陈与额某的父亲老拉在同一片草场放牧,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争议,多次上访也未化解这起牧场纠纷,到2020年已长达22年之久。
双语检察官包永帅接下这个纠纷化解的重担后,有机会就往200多里外的满族屯满族乡跑……憨直的蒙古汉子陈某与额某逐渐接受了包永帅。
2020年6月5日,兴安盟检察分院决定在两户牧民的草场上召开听证会。科尔沁右翼前旗林业和草原局、乡司法所、边境派出所工作人员及嘎查委员会负责人等11人应邀来到现场听证。听证会上,双方因积怨较深,几度情绪失控,听证会也数次中断。僵持7个多小时后,双方最终就草场边界达成了共识,并现场打桩定界。
2021年5月19日一大早,记者乘车从乌兰浩特市出发,跟随黄永文和包永帅,对这起牧场纠纷案件进行回访。
经过3个小时行程,一行人到达了草原深处的事发放牧点。当事人陈某和嘎查达(村支书)身着蒙古族盛装远远地迎出来,他们紧握着检察官的手,用蒙古语熟稔地聊着,阵阵笑声在草原上飘荡。
“检察官把我们两家的矛盾彻底解决了,现在我们互相照应着对方的牧场,过节时两家人还互相请客呢……”当记者向陈某了解情况时,他开心地说。
包永帅在向记者介绍调解情况时表示:“我们在办案中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只要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群众福祉,我们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我们办的不是一个个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全国模范检察官春华,被孩子们称为“检察官额吉”(额吉蒙语意为母亲)。从检20多年来,春华创新工作方法近30项,总结推行“温馨接待、温情维权、温和释法、温良护法”的“四温”检察服务理念,累计接待来访群众8000余人次,办理案件700余件,全部实现案结事了。
记者了解到,2020年3月,兴安盟检察分院整合全盟两级院未检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成立“海兰”未检品牌团队,启用专属徽标,构建“打击侵害、特殊保护、温情守护”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海兰”是蒙古语的谐音,寓意为感化、教化,代表着检察机关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柔性司法传递检察温情。
目前,“海兰未检”团队通过多媒体矩阵,实现法治教育全覆盖;他们不断强化与社会各界协作,与兴安盟教育局等7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强制报告工作办法》;与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制定跨区域侵害未成年人利益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机制,实现了两地违法信息资源的共享;借助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化未检工作区,持续推进“一站式”办案机制。
谈起自己的检察工作之路,春华告诉记者,自己对检察机关的最初认识来自于姑父——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第三任检察长、前离休干部王成仁。这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英雄,曾带领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实现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新突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员,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后来,春华考入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官,并光荣加入中国。姑父的话深深地扎根在春华的心里:“我觉得这就是红色精神传承,这种检察力量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让我面对困难始终坚守、不辱使命。”
采访结束时,赵国华向记者表示:“作为成长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兴检人,我们始终秉承革命老区传统,牢记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当好为民解忧的‘服务员’,让民族团结之花盛放得更加灿烂,让民族团结之果收获得更加香甜。”
兴安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地。多年来,兴安盟检察分院以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守护着红城的绿水青山与人民的幸福安宁。
内蒙古各族人民红心向党。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赞誉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今年全国两会上,习再次殷殷嘱托:对“长期以来拥有的‘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
念兹在兹,内蒙古检察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扬“忠诚、尚法、包容、坚韧”的精神,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更加注重科学理论武装,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将学习贯彻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紧密结合,与为民司法紧密结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与统筹推进各项检察工作紧密结合,聚力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检察力量赓续“模范自治区”的法治篇章。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