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混动汽车百科》专栏的第二篇汇总篇,我们以「比亚迪DM-p混动系统」为引子,因为这套系统就非常有意思,拥有『双擎四驱』和『三擎四驱』两种架构模式,比如:

  『双擎四驱』架构模式:也就是在「发动机」前端有一个功率可达25kW(峰值扭矩60N·m)的「P0电机」(BSG电机),在「后桥」则有一个功率可达180kW(峰值扭矩330N·m)的「P4电机」。此时,「发动机」与「P4电机」可同时驱动车轮,也就是所谓的『双擎四驱』模式。

  『三擎四驱』架构模式:即是在『双擎四驱』模式下,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后端配上了一个功率可达110kW(峰值扭矩250N·m)的「P3电机」,当『三擎』(「发动机」+「P3电机」+「P4电机」)共同工作时,理论最大功率可媲美一台V8的大引擎。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辆搭载「比亚迪DM-p混动系统」的车,在『三擎四驱』架构模式下,竟然搭载3个「电机」1个「发动机」,而每个「电机」由于所在位置的不同拥有着自己的代号——这就是本章节将要展开详解的「Px电机架构」,而其中的『P』即是『位置』(Position)的意思。

  本文篇幅约1.5万字,近100张图片,为方便阅读,可根据一下目录进行检索:

  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当「发动机」运转时,「传动(皮)带」带动「发电机」发电,发出来的电,部分直接带动车内的电气设备,比如空调的压缩机等,多余的电则为「蓄电池」充电。但对于混动汽车而言,我们希望这个「发电机」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所以,在P0这个位置工程师们设计了电压与功率更大的「BSG电机」(Belt-driven Starter/Generator,带传动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旨在使其兼具发电和主动调节「发动机转速」等作用,举几种工况:

  l发电时,「发动机」带动「BSG电机」发电,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出来的电能通过「电机控制器」,把电能分配给「驱动电机」及「高压用电器件」;

  l在等红绿灯「发动机」停机时,「BSG电机」带动「空调」的「机械压缩机」运转;

  l驱动时,通过「传动(皮)带」把「BSG电机」的电能转化为「发动机」的机械能,调节「发动机转速」。

  但目前大部分的「BSG电机」仍然通过「传动(皮)带」传动,容易出现打滑失效的情况,即使有「张紧器」,其传动效率仍然有限,不支持其进行更大强度的动力输出,无论是给「发动机」加力还是回收动能的功率都有限。

  因此,「P0电机」一般只应用于「自动启停」以及12 ~25 V的「微混合动力系统」和48V的「轻混合动力系统」,通常还是用于发动机怠速停机、停机后的快速起动、制动时能量的回收。以奔驰A级和B级车上使用的「P0电机」为例,其采用的「BSG电机」配合拥有更强调节张紧能力的「液压传动带张紧器」,在启动「发动机」和进行能量回收时,实现更高的传动效率。

  当然,对于「P0电机」的优化并没有停止,正如上图某车企「BSG电机」的宣传资料所展示的,「BSG电机」的玩法还有很多,若将「BSG电机」置于「发动机」的前段进行硬性连接,或许能将效率进一步提升,但是否有这样的必要,仍然存疑。说到『刚性连接』,不妨来看看刚性连接的「P1电机」。

  「P1电机」又称「ISG电机」(Integrated Starter and Generator 盘式一体化起动/发动一体化电机)位于「发动机」后、「离合器」前的位置,通常被固连在了「发动机」上,从而取代了传统汽车的「飞轮」,当然也有例外。

  由于「P1电机」与「发动机」采用刚性连接,通常直接套在「发动机」的「曲轴」上,「曲轴」充当了「P1电机」的「转子」,只要「发动机」在运转,「P1电机」就跟着旋转。因此:

  在驾驶人踩下加速踏板后,控制单元会控制「ISG电机」加速转动,与「发动机」一起做功,确保动力的输出,同时降低了「发动机」的能耗,达到省油的目的;

  在不同程度的制动过程中,「ISG 电机」不再从「蓄电池」中索取电能,从而跟随「发动机」中的「曲轴」空转,给「曲轴」带来负担,降低转速,可谓是在给「发动机」制动,同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可以发电,逆向为「蓄电池」充电,实现动能回收;

  采用机械连接的「P1电机」布局的传动效率要比「P0电机」布局的混动程度更高,因此除了自动起停、「微混合动力系统」和「轻混合动力系统」外,还可以应用在100 V~160 V电压的「中混合动力系统」中。

  与「发动机」刚性连接的「P1电机」看似比起「P0电机」效率更高,但两者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结构弱点,比如:

  无论是「P0电机」还是「P1电机」都存在一个结构上缺点,因为只要「电机」旋转,「发动机」中的「曲轴」就必须旋转,无法单独运行,故此「P0电机」和「P1电机」都无法单独驱动车辆;

  在动能回收和滑行模式下,「P0电机」「P1电机」也因为必须带动「曲轴」空转,其中浪费的部分动能以及增加噪音和振动,使得因此「P0电机」和「P1电机」都不适合「电机」、「电池」更大的强混系统。

  好在「P1电机」的结构可靠性较高且成本较低,所以,十分适合运营类车辆使用,比如国内的不少公交车便喜欢采用「P1电机」。此外,早期的本田和奔驰也采用过这种架构。比如和搭载第一代「本田IMA混动系统」(Integrated Motor Assist 综合电机辅助并联混动架构)的「本田思域Hybrid」、「本田Insight」、七代「本田雅阁混动」、「本田CR-Z」等,又比如「奔驰S400 Blue HYBRID」等。

  通常情况下,「P2电机」的位置被定义在「变速器」与「发动机」之间,且位于「离合器」后,这个位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被整合在「发动机」的外壳中:由于「P2电机」和「发动机」之间有「离合器」,故此,「P2电机」可以单独驱动「车轮」,实现纯电行驶模式。此外,在动能回收时也可以切断与「发动机」的连接,这是与「P1电机」显而易见的区别;

  基础结构简单、布置形式灵活:「P2电机」不仅可以直接套在「变速器」的「输入轴」上,也可以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齿轮」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甚至可以使用「减速齿轮」进行链接(见上图)。

  我们以『「P2电机」直接套在「变速器」的「输入轴」上』为举例,最常见的就是我们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大众集团的『「P2电机」+「双离合变速器」』方案,代表车型为「奥迪Q5 Hybrid」、「奥迪A3 Sportback e-tron」和「大众途锐Hybrid」等。

  比如「奥迪A3 Sportback e-tron」的「P2电机架构」,德味十足,将一颗峰值功率75kW(峰值扭矩330N·m)的「P2电机」套在了6速的「e-S troinc变速器」输入轴上,通过「双离合器」分配动力,属于经典的『单电机双离合派』。其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大致如下:

  当你开启汽车,「电池」与「高压系统」就已经准备好唤醒「P2电机」,时刻准备向它供电。

  起步后,「电池」为「P2电机」供电,「P2电机」带动「变速器」中的「齿轮」转动输出动力,通过传动机构最终带动「车轮」。

  当需要大扭矩或是急加速时,「发动机」强势介入,此时「离合器」中的「离合片」相互耦合,「发动机」与「P2电机」串联在一起,共同输出动力,同时「电池」也为「P2电机」,释放整套动力总成所有动力。

  在滑行时,或是踩下刹车后,动能回收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离合器」松开,断开「发动机」的连接,「车轮」反向带动「P2电机」发电,为「电池」充电。

  这套『单电机双离合』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结构调整较少,但是这种『独苗』的「单电机」架构有一个小小的缺点——保电(或叫馈电)能力较弱,因为「P2电机」长时间用于驱动车辆,其发电效率自然要下降一些。

  所以,总有一个嗷嗷待哺「电池」在系统中呼唤「发动机」和「P2电机」,特别在馈电时和堵车工况下,「发动机」在驱动和带动「P2电机」发电两种模式下来回切换,用过平顺性及「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缺点?于是乎,各种「P2电机」的变种架构孕育而生。

  我们知道「P0电机」最大的作用之一便是用于为「动力电池」充电,故此,在P0位置安排上一个中高压的「P0电机」便可有效的解决「单电机」馈电能力弱的结构缺点。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P0P2电机架构」的车型是九代索纳塔混动版,其搭载的是现代汽车的「TMED混合动力系统」(Transmission-Mounted Electrical Device)。

  该「P0P2电机架构」由一颗Nu 2.0 GDi「发动机」、一枚「P0电机」(此处又称「HSG电机」Hybrid Starter Generator启动/发电一体式电机)、一台永磁交流「P2电机」(此处又称「TM电机」即Traction Motor 驱动电机)以及传统的6挡手自一体「变速器」组成。可实现纯电驱动、发动机直驱、混动驱动多种模式。

  如果嫌「P0电机」传动效率低,那可以换成与「发动机」刚性连接的「P1电机」(ISG电机)组成『加强版双双组合』(即「P1P2电机架构」、双电机双离合),其架构特点是:

  「C1离合器」常态为分离,而「C2离合器」常态为咬合。这就意味着「P2电机」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故此,这套「P1P2电机架构」也是倾向于电力驱动的;

  当「C1离合器」分离时,就意味着「发动机」不参与驱动汽车,而是带动「P1电机」(ISG电机)发电,「电池」表示十分满意。此时,「P2电机」直接驱动「车轮」;

  「C2离合器」长期处于咬合状态,若「C1离合器」同样处于咬合状态,那么「P2电机」(TM电机)将与「发动机」共同驱动「车轮」。

  这套「P1P2电机架构」的代表就是第二代「上汽EDU混动系统」,其搭载在荣威550混动车型上,随着「上汽EDU混动系统」不断优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上汽旗下的车型在用这套系统。比如荣威eRX5、荣威ei6、名爵6混动版等。最后,汇总了一张工作原理表,希望能帮助大家去理解「上汽EDU混动系统」。

  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上文仅从「P2电机」一个小小的『保电能力弱』问题切入,展开讨论了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再增加1个强力的「发电机」(P0或P1电机),由此衍生出变种的「PxP2电机架构」。其实,解决『保电能力弱』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

  使用高功率的「发动机」:大力出奇迹,高功率「发动机」可使「P2电机」在单位时间内多发一点电,只是「电池」满足了,「油箱」又不乐意了,有违了混动『省油』的初衷……

  增加「P2电机」发电的时长:延长「发动机」串联驱动汽车的时长,从而让「发动机」大哥多带带「P2电机」这个小弟,不过好像又违背了『「P2电机」为驱动汽车』的设计初衷……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衍生问题,由于「P2电机架构」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中间硬生生地加入了「离合器」和「电机」,这样就增加整套动力总成的轴向尺寸。为了解决这个硬件问题,混动工程师们又掉了大把头发,想出了几套解决方法:

  架构调整布局:将增加的「离合器」和「电机」等部件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布局调整;

  一体化设计:比如将「P2电机」的壳体进行优化整合;或将「离合器」整合入「P2电机」内部等(如上图),将「离合器」集成至「P2电机」的「定子」中,采用了「电动中心式执行」机构(ECA),在减少执行机构体积的同时,提高了「离合器」的控制精度。

  但!若是我们将「P2电机」进一步往后端的「变速器」整合,又会怎么样呢?先让我来看「P3电机」,然后我们再来解释。

  「P3电机」通常被安置在「变速器」的末端,与「变速器」的「输出轴」耦合,一般采用「齿轮」或「链条」传动。其工作模式如上图所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P3电机」→「减速器」→「车轮」。故此,「P3电机」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纯电传动更为直接:「P3电机」通常与「车轴」相接,故此,在纯电驱动的工况下,能更高效地将动力输出到「车轮」上,可谓是『深耕于「基层」的好员工』;

  动能回收能力更强:与上一条原理相似,在车辆滑行或制动时,「车轮」产生的摩擦力可以更直接地反馈给「P3电机」,恰好印证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古线电机架构的结构俯视图(比亚迪DM-p的双擎两驱模式)

  与「变速器」关系微妙:由于「P3电机」在「变速器」后,所以在纯电驱动工况下,则需要拖动前端的「变速器」,就某种程度而言,此时的「变速器」成为了「P3电机」的累赘。此外,「P3电机」也会占用额外的空间,这让「前置前驱」的传统汽车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发动机舱」空间更加焦虑,于是工程师们开始重新考虑是不是要动一下传统的「变速器」!

  当工程师去除了传统「变速器」的大部分「变速齿轮」后,只留下少数「变速齿轮」(通常用于起步时扩大扭矩,又被称为「减速齿轮」——降低转速,增加扭矩)和「传动齿轮」(通常用于传输动力)后,他们设计出了一种主要由多根「传动轴」、「离合器」、「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组成的『混动变速器』(如上图)。

  「发动机」:其动力可以通过「行星齿轮盘」分配给「车轮」和「P1电机」等;

  :怠速】「发动机」启动后怠速运转并带动「行星齿轮盘」正向旋转。由于「车轮」(连接着「外齿圈」)未转动,「行星齿轮盘」(连接着「发动机」)的正向旋转,通过「行星齿轮」带动「太阳齿轮」(连接着「P1电机」)正向旋转。「P1电机」不再接收「电池组」输电,反而变成「发电机」,产生交流电,经「PCU」(Power Control Unit动力控制单元)里的「逆变器」和「电压变换器」将交流电变为低压「直流电」给「电池组」充电。简单来说,怠速时「发动机」的功率全部用来为「电池组」充电;【工况3:起步】

  仔细的读者会发现,「丰田THS混动系统」的结构不该被归纳到「P1P3电机架构」。因为从「P1电机」的定义来看(在「发动机」后「离合器」前),「E-CVT变速器」中的「MG1电机」更像是「P2电机」,但我们从「MG1电机」的作用来看,其主要用于发电,而且不被赋予直接驱动「车轮」的使命,这又符合了「P1电机」的工作内容定义,所以,「E-CVT变速器」可以说是一种变异的「P1P3电机架构」,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混动变速器』。

  无独有偶,此前我们介绍「P2电机」时,曾以「上汽EDU混动系统」为例,其「P2电机」的血统也不是那么的纯正。故此,从整体结构来看,上汽的「EDU混动系统」将「P1电机」、「P2电机」和传统「变速器」整合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与丰田的「E-CVT变速器」一样,成了一另种『混动变速器』。

  电机」与「双离合变速器」结合:代表技术有「上汽EDU混动系统」、「吉利GHS混动系统」等;

  电机」与「自动变速器」结合:代表技术有「本田i-MMD混动系统」、「丰田THS混动系统」等。基于「P2

  」则直接布置在控制偶数挡位的「C2离合器」与「变速齿轮」之间。故此,「C1离合器」控制1、3、5、7奇数挡位,「C2离合器」负责控制R、2、4、6偶数挡位,从而实现了多种驱动形式。纯电模式

  」直驱模式:在高速巡航时,车辆对动力要求较低,此时「发动机」在最高热效率的区间运行,所以,系统将断开「C2离合器」,耦合「C1离合器」,让「发动机」直接通过「变速器」来驱动「车轮」。第一代吉利GHS混动系统混动系统基本原理(动图)

  第一代「吉利GHS混动系统」被运用在「博瑞ePro」、「缤越ePro」和「嘉际ePro」等车型上。据悉,第二代「吉利GHS混动系统」将采用经过电气化改造的「DHE混动专用发动机」(阿特金森循环)且会使用「P1电机」+「P2.5电机」的「DHT混动架构」,限于篇幅,我们会在混动汽车品牌系列中展开单聊。

  2.保持了优势:当「P2.5电机」的「输入轴」与「发动机」耦合时,「发动机」和「P2.5电机」以相同传动比旋转,这与「P2电机」工作逻辑相同,继承了「P2电机架构」的优点;

  更适合拥堵城市路段:此外,在低速行驶时可以采用「P2.5电机」驱动,能很好地弥补「双离合变速器」在拥堵路况平顺性差、磨损大的缺点。

  结构复杂,需要经验积累:相比单一添加「P2电机」类似给动力总成『做加法』的设计思路,「P2.5电机架构」的结构复杂了许多,所以对系统的匹配和调校要求也就更高,比如「C1离合器」和「C2离合器」的接合控制、「发动机」和「P2.5电机」的动力融合瞬间控制等,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其实更多的时候,大家会发现「P2.5电机架构」会被归入到「P3电机架构」,比如我们此前提到的「丰田THS混动系统」,其「MG2电机」并不是特别符合「P3电机」靠近「传动轴」的位置定义,但发挥着「P3电机」的大部分作用。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基于将「P3电机」整合入「变速器」的「P2.5电机架构」思路』。

  」:若将「P4电机」放在前轴或后轴上,那么「差速器」貌似就要优化了;l「车轴」:若用「轮毂电机」作为「P4电机」,那还有「车轴」啥事呢?

  而在「后桥」则是有一颗峰值功率50kW的「P4电机」(沃尔沃称其为「ERAD」Electric Rear Axle Drive 电气后桥驱动系统,后简称「ERAD」),其位于后副车架上。配合「前桥」上的动力总成,可实现纯电、混动、高性能、四驱和动能回收5中驾驶模式,最大续航里程达1000km,高性能模式下百公里加速时间为6秒左右。

  l「ERAD」在加入「电机」后,其「行星齿轮组」的「托架」成为了「差速器」的「壳体」,而「外齿圈」被固定在「壳体」上;

  电机」为主:以「P4电机」作为驱动车辆的主要动力源,只有在需要更大功率或扭矩时,才会起动「发动机」所领衔的动力总成;2.「发动机」为主:车辆仍然以「发动机」驱动为主,「P4电机」只作为辅助驱动或作为四驱模式的第二动力源,这种情况,「P4电机」并不需要太大的功率。

  减小「发动机」排量:由于「驱动电机」的加入,可减小「发动机」的排量(比如将四缸发动机换成三缸发动机……)却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功率和扭矩;

  更容易地实现多种模式:比如使用「P4电机架构」的车型,更容易实现四驱模式,同时还可省去了传统汽车上连接「前后桥」的「传动轴」、「差速器」等部件。

  『做加法』的逻辑,而有些主机厂则选择了让「发动机」退居幕后,而让「电机」走到台前,成为驱动的主力。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位于「输出轴」上努力工作的「P2电机」,以及更接近「车轮」的「P3电机」。

  电机」和「P4电机」:直驱「车轮」的打工人,『干饭』(用电)小能手。按动力系统结构形式的分类

  电机」,而是将几个「Px电机」以「串联」、「并联」或「混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以下一个章节,我们就来深究一下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形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