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原上盛开的黄色花朵的花瓣仔细摘下,待到气候合适的季节,唐卡画师们便将这些花瓣细细熬煮,最终这些黄色花瓣变成了丸状的植物颜料,在唐卡绘画中主要用干染手法表现,常常描绘画中的花朵、云彩、水纹等。而在传统的唐卡绘画作品中,花卉、植物常常以写实的手法来展现,莲花、桃花、菊花、玫瑰花和青莲等花卉植物令整个画面既有写实,又加以艺术烘托,使之更趋向于美感。从写实的花卉到植物颜料,虽然最终都呈现在了唐卡作品中,但却是一个实,一个“虚”,这是花卉植物在西藏艺术作品中的“变形”。当然除了唐卡外,陶器、木雕、建筑物、藏式家具上都有花卉植物的体现,这是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早已习惯的审美对象,也是表达着吉祥、祝福等美好意愿。
《试论藏族绘画艺术》一文中,著名唐卡大师丹巴绕旦就介绍:在唐卡的景物描写方面,传统绘画树、花等物以写实为主加以艺术烘托。从花卉来讲,主要有莲花、桃花、菊花、玫瑰花和青莲等。表现这些花卉的时候,以写实为主,为了美化,个别形状稍有变异,更趋向于美感。同时采用不同的染色手法,使绘出的花卉更加美丽。
而就唐卡绘画作品中,这些写实花卉所表达的意象,西藏唐卡画院副院长贡觉杰解释说:“这些花卉在唐卡作品中都代表着吉祥。”贡觉杰进一步介绍,在西藏绘画作品中,花卉植物以西藏本地常见的为主,如春天里的桃花、夏天里的莲花、秋天里结有果子的树、冬天里的雪莲花。而作为一名唐卡画师,贡觉杰也正在潜心创作一组关于四季花卉的唐卡作品。
传统的唐卡绘制作品中,所需的颜料多为矿植物颜料。四川大学藏族学者、美术史教授康⋅格桑益希在其著作《康⋅格桑益希文集(卷一)藏族唐卡艺术》一书中就传统唐卡绘制中的颜料作了解释:植物质颜料系天然原生态植物的根、茎、叶、花、皮等加工提炼而成。植物质颜料品类丰富多样,色泽纯正,色质自然,鲜艳明丽,色感轻快透明、耐光耐热,也具有极佳的色彩使用寿命。这些植物颜料中各地都有不同的品类出产,如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胭脂色出自门隅地区,“许康草”产于不丹,这是一种叶子呈黄色的植物,采后在阴凉处晒干保存,长在阴山处的黄莲花也可替代“许康草”。
康⋅格桑益希教授归纳藏地常见的可以提炼颜料的植物:花类有藏红花、黄莲花等,提炼红、黄色;草类有许康草、蓝靛草、草绿色等,提炼蓝、绿色;不少植物的根茎皮可提炼大黄、胭脂红、黑色等;某些植物的树脂也可提炼紫红颜料等。
那么这些花卉植物究竟如何“变形”呢?贡觉杰归纳为采集、筛选、清洗、浸泡、熬煮、蒸发等步骤。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考验的是唐卡画师的功力。究竟一朵朵黄色花瓣需要加多少水熬煮,贡觉杰说这个比例只有画师自己才清楚。“花瓣具体有多少,熬煮的锅有多大,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考验画师的经验,在蒸发过程中画师还需要足够的耐心。“熬煮到一定程度就要使之慢慢蒸发,最终成为丸状。在绘画时植物颜料主要用干染手法表现,常常描绘画中的花朵、云彩、水纹等。”贡觉杰说。
除了唐卡绘画中所用的植物颜料以及具体的写实花卉外,在西藏艺术作品中,花卉植物的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在《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一书中,作者次仁央宗就墨竹工卡制陶工艺进行了调查分析:陶器的花纹共有7种,其中包括花卉植物荷花纹,即叫作“白玛”的花纹。
除了陶器上有花卉体现外,在木雕上花卉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西藏随便步入一栋楼房时,便会发现藏式家具常常是雕花镂卉、富丽堂皇。在这些木雕作品中,多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注意对表现对象进行大胆地简化。但这种简化只简其形,不简其意。如常见的花草叶茎的雕刻,往往以两个点表现叶片,一条曲线表示茎,一竖一横勾刻出一株草、一棵树或一团花,相互连接紧密又与外轮廓相系在一起,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东西。再比如出现在藏式桌柜上的莲花雕刻,就紧紧抓住莲花的特点,大胆进行简化,从情态中把握姿意,不管是花瓣还是挺直伸扬的莲朵,一律不用莲心部分的详尽描写,只雕出轮廓状的莲花朵。但一眼望去,其情姿、形态依旧真实、生动,且显得空灵洒脱。
或具体,或抽象,或提取,无论花卉植物在西藏艺术作品中以何种方式来最终呈现出来,都无法否认,这是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色彩的追寻,是早已习惯的审美对象,也表达着吉祥、祝福等美好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