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补种方案的形成过程在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限制性条件和绿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公众参与上要总结一些很好的经验,希望这一次的试验能够给我们以后类似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我们在这方面还可以继续深化。”
参与过两轮专家评审的广州大学董黎教授对盐运西绿化补植方案决策工作提出了这一建议,有公咨委委员和评审专家也表达了相同的期望。
新快报记者自2013年起参与普查盐运西历史建筑,到近年的微改造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多次对社区进行过调查报道。作为公咨委的委员,全程参与了公咨委的三次会议,列席了最后一次专家评审会,并对社区植树现场及利益相关者包括居民、商户、社区内的单位及路人进行了调查。
根据参与公咨委工作及调查,可以看到,整个绿化补种方案决策过程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
前期可行性研究——居民全覆盖调查与两轮专家评审——公咨委意见征集、讨论——第三轮专家论证——公示——公咨委审议。
方案首先保障居民(地下管线、公共设施、消防车道)及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的安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注重科学绿化的生态效益;同时满足居民偏好与诉求;还考虑到社区记忆的延续。
从初期的方案到最终的方案,最大的变化是从居民喜欢的开花灌木四季桂主打转变成公咨委及专家建议的生态效益高、绿量高的常绿乔木阴香、香樟、白兰担纲,同时搭配四季桂,并且淘汰了外来树种红花风铃木。体现了科学、生态的绿化导向,以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原则。
“我多次去现场看过,我特别留意对历史建筑的影响,方案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影响。”公咨委委员、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梁智坚也参与过前期的专家评审,他对方案给予肯定。
公咨委的居民委员吴志培说:“绿化环境,造福街坊,很好!街坊无太多要求,一要安全,二要美化,有树,有花,有草就好。”
居民委员伍少芬喜欢开花树,多次表达要在家门口种一棵四季桂,又觉得“天热晒得不得了,想要一棵遮阴的白兰树。对我们居民最好就是有花有绿叶。但又担心影响楼上采光。”现在她家门口种了两棵四季桂,尽管不遮阴,她还是表示:“没什么所谓,想要这样就要不了那样,有棵树就行了,起码不用光秃秃的,有棵树都能空气好一点。”
越秀区副区长、北京街道党工委书记肖逢春表示:“公咨委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是越秀区在重大民生决策遵循群众意见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为了在决策过程中更好践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公咨委主任韩志鹏评价:“公咨委是广州创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议事机制,而盐运西这个案例,可以讲是政府与公咨委与居民合作治理社区的一个成果。”
但是,对于最终方案30株树木中灌木四季桂占1/3,公咨委委员陈守亚仍感到遗憾,他说:“种乔木是合理的,种太多灌木无济于事,生态效益不大,不遮阴。”
桂花的占比大,是因为满足居民喜花树和不影响晾晒的需要。从居民的“景观优先”与委员、专家“生态景观并重”的差异,反映出居民公众参与“民主”有余,但“科学”不足,科学性、专业性尚待加强。
新快报记者随机调查了盐运西的26位居民、商户、单位代表、路人,所有人都表示不了解树木的特性、功能,也不懂绿化生态方面的知识:
“给我挑的树当然不是都认识啦,又不是读这方面的,也不是很熟这方面的知识。平时不太关心生态这方面,也不了解。我只会关心树好看不好看,我会觉得高的树木比矮的树好看。它不会挡到人。”(商户缪先生)
“我不知道,不清楚。我只是关心开不开花,有没有叶子能遮阴。我也不懂,漂亮、对人体好就行了。什么树对人体好我不清楚,不了解。”(九曜坊商户)
“生态效益我不在乎,没什么理念。这些我不懂,生态就是美观啊。”(居民张叔)
而从调查问卷看,10种供选择的树木是小叶榕、朴树、香樟、红花风铃木、四季桂、宫粉紫荆、蓝花楹、白兰、海南蒲桃、复羽叶栾树,只列出了这些树种是否落叶、枝叶是否茂密、花期这些直观的外表特征,并没有介绍这些树属于大中小乔木、灌木哪一类,生态效益、绿量、功效如何等。
而根据调查问卷,上述10种树中,居民票选位居前两位的都是绿量不高的开花树:四季桂(240票)、红花风铃木(151票),遥遥领先于生态效益较高的第三、四位的香樟(108票)、白兰(98票),后者票数未过半。
在新快报记者调查中,大部分居民、单位因为缺乏树木知识,多数是从美观、开花、遮阴来各取所需,在有参与问卷调查的10位居民、商户中,仅三位记得选了四季桂、红花风铃木,是因为看到已经种了,先入为主,其他人竟然完全忘记当时选的是什么树。
居民李婆婆建议:“应该把几种树的特性和功效列出来,在街上拉个横幅给大家看,放张桌子和问卷,大家在喜欢的树上打钩,然后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
民调缺乏对居民有关树木、生态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应该以公众参与为契机,向居民普及科学绿化的观念与知识。而在国外公众参与中,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公共决策,在有效地参与决策之前,都必须对议题进行专业解释,帮助公众理解、具备参与的能力与知识,通常都有中立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科普对市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引导。
近日出台的《广州市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在强化公众参与方面,也要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和科学绿化宣传,弘扬科学绿化理念,普及科学绿化知识”。
评审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林广思也认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可以做得更好。
评审专家、原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叶振华则建议:应通过科普宣传和对社区绿化的成功案例介绍,尽可能让居民直观地了解社区绿化的意义、方式和效果。
韩志鹏认为:“怎么种树?种什么树?既要征询民意,也要讲究科学,要科普。我个人通过绿化公咨委这个平台,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事实上,不仅居民缺乏生态观念,甚至问卷调查单位、设计单位和个别非园林绿化专业的专家、公咨委委员也有误区:
在民调单位提供的建议里,有气候适应、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居民期望、观赏价值、房屋安全、维护成本几种考量因素,独缺生态功能;在初期设计方案列出10种树种的评估指标中,不见生态效益这一指标。
民调单位、设计单位也在公咨委会议上表示,不可否认,绿化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公众肯定不具备大部分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小区是历史文化街区,不是一个公园,这个小区不是生态功能为主,是居住和历史建筑保护,居民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小区是安全的、美观的、舒适的,至于生态方面可能不是居民需要主要考虑的。
对此,何姗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需要生态功能,而且与历史保护并不矛盾,从1999年《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广州市绿化条例》至今就规定,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旧城改造区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而正在公示的《广州市绿化条例》修订稿除了保留上述规定,还新增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活动,不得减少原有的绿地面积。有绿地率要求,说明就有生态功能要求。
公咨委委员陈守亚主张:“根据法律,居住区绿地率30%,居住区就是要绿化。在各方面情况、意见都考虑到的情况下,要注意生态建设。广州的绿化特点是常绿占70%。树种合理不合理,应该从绿化功能考虑,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防尘,防噪,净化空气,碳中和,广东地区的遮阴,最后是美化。”
评审专家叶振华认为:“绿化生态效益由含氧量、负离子浓度、滞尘量、细菌含量以及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指标综合体现出来,要在一定范围内观测才能体现其客观性及科学性,绿量是影响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是零散的分布绿量,也可通过累积和叠加,影响到整体的生态效益。在相同的生长环境、长势及数量下,大中小乔木与灌木的绿量与生态效益是递减的,在社区绿化设计中,绿化功能应尽量体现出来。”
对于有公咨委委员说“在生态效益和生活质量之间,生活质量更重要”,叶振华指出:“她所指的生活质量,都是可直接感受出来的,而生态效益,除了遮阴外,其他的功能并不是那么直接感受出来,所以提到生态效益,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觉得绿化率高低与我的生活无影响,也无关系。”
韩志鹏用一个通俗的类比道 :“社区里的树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噪防尘,改善生态的功能非常突出,相信每个居民都受益。社区如果没有树木,和沙漠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