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一些政客持续炒作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既违背了经济学基本理论,也不符合客观实际。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过是“”的翻版。一些政客扬言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问题“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选项”,证明了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美国再次打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牌。这样的做法及其背后的霸权思维,终将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加剧,绿色能源需求和绿色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2023—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长至7300吉瓦,其中,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占增长的95%,可再生能源或将在2025年初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来源。据国际能源署的另一份报告《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预测,到2024年全球售出的汽车中将有超过五分之一是电动汽车;2023—2035年,电动汽车库存年均增长23%。该报告还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在全球层面,由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的包容性过渡都取决于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的成功推出。

  显然,在绿色需求如此强劲的背景下,中国迅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仍无法满足全球当前以及长远的绿色需求,为何美国偏偏指责中国在这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呢?其实质在于,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美国担心自身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失去竞争优势。

  美国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来自政府补贴,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的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排外性更强。美国已在新能源领域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做出了非常强的限制。例如,根据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的税收抵免高达7500美元,但却只适用于那些满足特定标准的汽车,包括电池的关键矿物必须有40%来源于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这一比例到2027年逐年提高至80%)、电池组件必须有50%在北美制造或组装(到2029年增加至100%)等规定,实际上都在限制来自中国等国的竞争。如果补贴能成为竞争力的真正有效来源,美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早已远超中国。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积极的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从技术创新来看,2016年至2022年间,中国授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达36.8%,年均增长9.3%,而除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呈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离不开诸多专利技术的支撑。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的全球有效专利量已超过10万件;近5年,中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目前中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排名全球第一,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

  从产业体系与产业链来看,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中国注重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从上游的原材料供给如碳酸锂、锂电池隔膜,到中游的锂电池,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充电桩等都有布局,且在许多环节具有较强竞争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坚定走经济全球化之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这种一体化、开放性的产业链布局,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中国制造的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

  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来看,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对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建设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通过丰富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极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普及,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轻型车市场中将有60%是电动轻型车。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内循环动力,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外部推力。

  从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来看,中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中国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绿色发展承诺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也有助于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形成良好稳定的预期,加快国内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拒绝正视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恰恰有可能进一步制约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历史上也曾对钢铁产业实施高关税等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钢铁企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保护主义措施虽能在短期内帮助美国部分钢铁企业利润回升,但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导致下游行业损失的工作岗位超过了当时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实践证明,保护主义并不能保证美国自身产业发展得更好。

  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牌,不仅是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复苏、推进可持续性发展和增加人类福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实质上还是以牺牲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维护部分美国新能源企业的集团利益。首先,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积极的拉动效应,提升了产业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拥抱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同时也是美国以及全球相关产业链(如电子电器、锂离子电池、车身及零部件,以及汽车出租、金融、技术及售后)的市场需求。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拒绝新能源产业合作,反而会制约美国相关产业链及企业的发展。其次,排斥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美国等国际市场,就相当于拒绝了更加多样化、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选择。这无益于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的实现,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极大威胁,也牺牲了美国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习主席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经济强国,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理应与中国一道作出表率,为各国发展创造机会,通过促进世界各国的良性竞争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发展。一味搞保护主义,搞零和博弈,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当年正是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拥抱来自全球的竞争,才促进了本土企业和产业的快速成长。如今,有关国家也应积极正面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来自中国的竞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则,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执笔人:梁泳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