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被喻为农业“芯片”,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命脉,俗语说“粮安天下,种筑基石”。
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为振兴种业,北京城市副中心于家务乡播下了现代种业产业发展的种子,13年间,小小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产业硕果。
“太空番茄”“太空甜瓜”“太空辣椒”……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航天育种基地展示的果蔬品种丰富,各具特色。
它们外表看起来与普通品种并无二致,而名字前面冠以“太空”字样又彰显其身份的特殊:这些品种都是用“太空种子”培育而成。
什么种子如此幸运,能搭载举世瞩目的航天飞船遨游太空?神舟绿鹏组培中心技术负责人李珊珊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种子搭载前,会进行严格遴选。首先所搭载的种子需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有周密的实验方案与强大研发团队,确保具备种子返回后的地面选育能力。
“实际上,航天育种提供了一个物理诱变的手段,种子上太空返回地球后有助于选出更好的育种材料,更利于我们组配。经过漫长的选育过程,才能创制出一个新品种或新品系。”李珊珊说,蔬菜类培育需要三五年,经济类作物需要6~8年,还有的需要更长时间。
“以前我们搭载蔬菜种子较多,现在也进行一些草业、林木育种材料搭载,主要结合当下国家提出的生态修复,比如适合土壤条件不好、盐碱性高的地方,或者高寒、干旱地区。”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说。
在航天育种基地,记者见到了太空芦竹“航育1号”。经过两次搭载“游”太空,它的个头长到了近6米高,耐寒性增强了,现在可抗零下20摄氏度严寒。适应区域也变大了,产量变高了。
太空芦竹“航育1号”根系还对土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在荒山、荒地、盐碱地都可种植,能让土质变得更好。李静说,目前该品种已在内蒙古、陕西等地规模化种植,长势良好,未来可期。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里,几名身穿白大褂的检测员正在提取种子DNA进行基因测序,进行真实性、纯度等种子质量检验检测。
作为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汇集700余台先进大型分子检测仪器设备,其中包括国内首个全自动无人值守核酸提取工作站,可实现一天8小时提取4000~5000份样品种子,是人工的20倍。
“目前,实验室以植物类检测为主,约有十多种,可为全国500余家育种和研发机构提供服务,辅助其缩短育种周期,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成本。”北京通农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单云鹏说。
记者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看到,为提速育种服务,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和逆境表型鉴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正加紧建设。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小翠介绍,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包括室内全人工光生长室和玻璃温室加代室,通过精准的光温水气肥控制与耦合技术,能缩短育种周期2~3倍,解决育种周期长的卡脖子难题。
项目建成后,与园区已运行的高通量分子育种服务平台“联手”,打造北京持续培育农作物种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孵化器,加速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于家务北京东星禾田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东星禾田)农场里,播种机撒下萝卜种子,金铉国远眺农田憧憬着丰收。
以前高端萝卜和胡萝卜都是国外品种,最初依靠进口,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被人“卡脖子”的情况让金铉国无法释怀,让他下定了“自己繁育,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的决心。
“我们通过引入优质品种或材料,依托杂交转育实现基因重组,从而培育出优质的国产新品种。”东星禾田公司负责人金铉国说,“我们品种在产量和品相上与国外优秀品种不相上下,打破了外国在高端胡萝卜市场上的垄断局面。”
“我们的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泰国等国家,现在正为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发定制化产品。”金铉国对自家产品满怀信心。
作为北京“种业之都”重要承载区之一,以及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重要平台,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聚集70余家科研院所与知名企业。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和企业打造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百余个,累计推广3亿亩,京科系列蔬菜新品种年推广千万亩以上,运用航天搭载技术育成鲜食番茄、甜瓜、黄瓜和高产优质辣椒新品种百余个,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春白菜和西葫芦的垄断。
在于家务,“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标识随处可见,成为种业之乡的形象品牌。今年于家务引入国投种业等新项目,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未来,种业之乡将持续提升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让更多良种撒向广袤田野,让更多优质农产品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