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小时候常见的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将重回脚下。北京市园林局日前出台文件,推广种植100多个优良品种的地被植物,目前已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复兴门绿地示范种植,绿期可达11个月以上。这意味着北京绿化思路的重大转变——从只强调“美观整齐”的绿化思路,转变为“营造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5月4日《北京晨报》)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标新立异,一些城市对乡土植物痛下杀手,坚决铲除毫不留情,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树种和名贵花木。虽然这些“外来户”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扬尘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没有经过自然驯化,外来树种往往无法适应本地气候,不仅存活率低、养护成本高,而且不利于本地小动物栖身繁衍。

  以北京为例,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大量推广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这些“外来户”绿期长、颜色翠,但是耗水量巨大,要想养得好,一年至少得浇20次水,还需勤修剪,费时费力。报载,2015年北京用于环卫绿化的水量为3.93亿立方米,超过全市工业用水总量,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就是公园绿地中的“耗水大户”。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乡土地被植被的离开,野兔、刺猬、松鼠、黄鼠狼等小动物们也逐渐消失,对城市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由此可见,重视乡土植物的保护和栽培势在必行。

  乡土植物具备的优势显而易见。与那些“外来户”相比,乡土植物经过漫长的自然淘汰与环境选择,已经对当地的光、热、水、气、土壤条件具有很强适应性,具备节水、抗旱、耐荫、耐寒、抗逆性强的特点。因为种植简单又易于管护,被专家称为“给点阳光就灿烂”。不仅如此,一个区域分布的众多乡土植物之间,也产生了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推广栽种本地乡土植物,是城市绿化的一种进步。小时候常见的荠菜、枪刀菜、泥胡菜、野韭菜、打碗花、米口袋、藿香、黄芪、柴胡、益母草、板蓝根、夏枯草等乡土植物,在消失多年后,又重回归城市生活,在点缀城市风景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故土情结和乡愁情怀,自然获得广泛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可见,推广种植乡土地植物,既是留住乡愁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多样的需要。

  乡土植物应该成为城市绿化标配。城市绿化要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多样、因地制宜、科学规范的原则,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切莫一味求美求洋,而是应该站在维持生态系统自我更新的角度,发挥乡土植物对环境适应性、抗逆性和稳定性等优势,让乡土植物当主力、外来植物巧点缀,造林绿化工程就会花小钱出大效果。也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