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活文物”。目前,我省现存古树名木达到558株,其中古树551株、名木7株,古树中一级保护的有28株,二级保护的有66株,三级保护的有457株。

  近年来,青海省林草局以西宁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创建,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全省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2018年,为了准确掌握青海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进一步加强现存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省林草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建立了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体系,对全省古树名木的资源数量、分布状况、养护管理等进行实时或动态监测,同时建立了数据库,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卡。

  2020年以来,省林草局积极落实省级财政资金累计637万,根据全省古树名木分布状况和生长情况,进一步确认保护主体,对古树名木制定了“一树一策”,编制了《古树名木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对受到干扰的古树名木有针对性地制定抢救复壮计划,科学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依据树势和生长发育,通过采取填堵树洞、防治病虫害、灌水施肥等复壮管护措施,集中技术力量进行保护修复,同时设立醒目的保护牌及标语,全方位宣传保护,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有力保护了古树名木生长发育。

  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省林草局始终坚持将林草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大力研究和挖掘特色生态文化,全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理念,推动形成人人关注生态、全民参与护绿的生动局面。为引导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古树名木重要价值和保护古树名木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我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省林草局积极与国家林草局宣传部门、国土绿化杂志、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加强沟通,通过报送我省古树名木基本情况、生存现状、保护措施等宣传素材、照片及《中国人文古树大观》讲好古树名木背后的人文故事,大力宣传我省古树名木保护情况。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对开展的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组织省级鉴定并入库,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以此推进我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具有极高的生态、观赏和科研价值。目前,青海省95%以上的古树名木呈群状分布在农村。我省古树名木有多少棵,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树龄最长的是多少,背后有哪些故事……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古树名木树龄500年至800年以上的共有18株。其中,树龄最长的是编号为2-010号的花叶海棠,树龄为1000年,位于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十字村。

  在大山顶上的十字村,出现一株千年古树,是个奇迹。十字村村民李克峰介绍,听老人讲,以前包括十字村在内的乐都下北山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有许多古树,这棵古树便是其中一株。如今,在深山沟里,还有树龄小的花叶海棠零散分布。

  远远看去,这株花叶海棠静静屹立在一处不显眼的半山坡,宛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守望着脚下的土地。“小时候,海棠成熟时,我和同伴经常爬到树上摘果子,豌豆大的海棠甜如蜜,到现在还忘不了。”村民李克峰五十多岁了,提起小时候和同伴一起摘果实的情景,脸上绽放出笑容。

  走到跟前,只见海棠树满目疮痍,树干上散布大小不一的洞。李克峰说,洞是小孩子们用铲子、镰刀等工具挖的,由于树高干粗,小孩爬不上去,就在树干上挖小洞当脚踏用。他小的时候,洞口比较大,如今洞口渐渐长住了。

  这棵海棠树的构造是“丫”字形,虽然部分根部裸露在外,但随着树木的生长,枝叶依然茂盛。为了防止雷雨时树被劈开,村民用钢筋将海棠树加固。

  站在树下抬头仰望,树枝有火烧的痕迹。村民李恒宽说,古树曾在十几年前遭受过一次致命创伤,由于树干内腐朽,加之夏天气温高,暴晒几天后竟自燃了。村民看见海棠树枝冒青烟,急忙用斧头将树干挖出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豁口,才保住了古树。虽然古树发生自燃,但是长势没有受到影响。

  2003年7月7日,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测定结果显示,这棵古树为花叶海棠,蔷薇科苹果属,树高12米、胸径83厘米,唐宋时期生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对研究乐都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价值。

  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巍峨的总寨堡玉皇阁屹立在村中央。离玉皇阁不远处的总北村的一条小巷里,一株500多年树龄的旱柳挺拔苍劲。时间已过去500多年,这株旱柳是总寨少有存留的古树之一。

  沿着小巷往里走,粗壮的旱柳屹立在眼前,目测树高30多米,至少4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用手轻轻一扒,就有碎木屑掉落下来。在树干上端有个穿孔的洞,让人惊奇。走近古树下观察时,发现有几处被人为封死的小洞。在村民韩建武的印象里,古树曾自燃过两次,其中一次是在凌晨起火,被闻讯赶来的消防人员扑灭。村民担心古树空心再次引起自燃,就用泥土将树洞封死,让空心的树干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这株旱柳于2005年被列入西宁重点古树名木。在总寨镇的总北、总南两村,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四五株,其中总北村的旱柳树龄最大,在西宁周边很少见。

  这株旱柳主干大部分已腐朽,形成空心,奇怪的是,它依旧健壮,每到春天,整株树都会换上一身绿装。旱柳主干空心朽烂还能成活?记者走访了我省植物研究方面的专家。专家解释,在古树考察中,经常能看到百年或千年以上的古树树干中心空洞,树干中心木质部腐朽成空洞,只剩下外壳皮部,仍然生长得枝叶繁盛。正如老话所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树木生长靠的是树皮,因为树皮中有维管束等结构,负责运输水分、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就算将树木中间的木质去掉,只要树皮还在,就不会影响营养物质的传递,也就不会影响古树的生长。

  旱柳是我省常见的树木之一,也是我省古树中数目较多的品种之一,尤其在河湟谷地有大面积分布。

  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一株800岁的古榆树引人注目。这棵古树主干有7米多高,树身直径2.1米。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虽然树心已枯死,但是枝叶依然繁茂,每到夏天郁郁葱葱。

  稀奇的是,这棵古榆树树心有个巨洞,能容纳四五个成年人。古树树干巨大,需7个成年人方能合抱。从不同角度看,古树造型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东往西看,仿若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北往南看,枝干酷似龙首;从西往东看,又像是矫健的藏羚。

  这棵古树是白榆,2010年被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由于树轮被烧毁,阿河滩村的这棵古树年龄具体有多大不得而知,村民推测古树有800多年的历史。树心之前空隙较小,之后越来越大,于是村民在里边摆了茶水台和毯子,一次最多可容纳四至五人喝茶。

  “目前,阿河滩村是一个以撒拉族为主的村庄,但据专家考证,阿河滩村以前居住过羌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人。这棵沧桑的古树见证了阿河滩村的变迁和久远的历史。”村民韩继德说。

  韩继德是阿河滩村人。小时候曾听他爷爷说,与这棵古树相伴的另外一棵古树被雷电击中烧毁,现在只剩下这一棵了。以前,树心的巨洞深,后来被村民填平了。这棵古树为何树心已枯死,枝叶却异常茂盛?

  韩继德说,这主要是由于树干逐渐增粗,使得树干中间的木质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氧气和养料。这时,如果缺乏防腐物质,树心被细菌侵入,或从树干的伤口处渗入雨水,就会渐渐腐烂,久而久之便会造成树干空心。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乐园村有株古杨树。相传,这棵名叫“周家古杨”的古树拥有600余年的树龄。

  2019年,据我省林业部门专家测定:周家古杨,属青杨,杨柳科,树龄630年,胸径255厘米,树高16米,在我省青杨树中算得上“老大”级别的树木。

  在周家古杨树旁,立着一块碑,碑文名为“周家古杨志”,开头这样写:“周家古杨者,民和县八景之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氏先祖随建文帝至此地时,阴雨连绵,乌云密布,无法驾行。帝曰:若雾散云开,此处建一寺留迹,寺名曰云雾寺。竣工之后,在山门前作为照树,栽下杨树两株。”

  周家古杨的树龄测量结果与碑文所写基本一致。村民李长录说,村上有关周家古杨的来历,跟碑文上的说法一致。此前确有两株,一株不幸被当作柴薪,付之一炬。对这个说法,年迈的村民意见大致相同。

  上世纪60年代初,民和县有关部门对周家古杨测量,树高19米,干围7.3米。距上次测量时间已过去60多年,最新测量结果是,周家古杨胸径255厘米,树高16米。

  古杨被称为“周家古杨”,主要是此前村里以周姓村民为主,如今,村里仍有不少周姓村民。年过六旬的村民周照忠说,他小时候,每到盛夏,村民经常到树下纳凉。

  据民和县李二堡镇《周氏家谱外编》记载,云雾寺旁耸立周家古杨,树龄悠长、树干苍劲、树冠如云,据传于云雾寺新建之时栽植,实为云雾寺及周家村之守护神,与云雾寺一并成为米拉沟乃至民和地区之标志。

  青杨在民和县分布广泛,在民和县各个林区均有种植。此次在民和县共发现7棵百年以上树龄的青杨,其中,李二堡镇乐园村有两棵,分别是周家古杨和另外一棵青杨。

  据考证,乐园村的另外一棵青杨。树龄是380年,胸径180厘米,树高16米。这棵青杨离周家古杨约50米,与周家古杨相比,这棵古杨体型小,年龄也小,形状却与周家古杨类似,这两棵古杨在众多树木中显得异常醒目。乐园村村民说,现在,如周家古杨树龄的杨树只剩下两棵,与乐园村相邻的范家村也有一棵古青杨,胸径130厘米,树高22米,树龄130年。

  周家古杨在当地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村民按时浇水,从不修整,不受人为破坏,让它自然生长。目前,周家古杨已被青海省绿化委员会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

  银杏,作为果树中寿命最长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我省分布数量极少。最新调查发现,我省树龄最长的银杏树位于民和县官亭镇。

  在黄河北岸的民和县官亭镇政府大院里,有两棵银杏树与众不同,翠绿的扇形树叶挂满枝头,一看便能认出。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的一棵树高11米,冠幅11米,树龄81年,是目前史料记载的我省树龄最长的银杏树。

  这两棵银杏树来自何处?记者了解到,这两棵树原本栽植在官亭黄河边的一家果园里,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官亭镇供销社出于银杏树药用价值的考虑,从遥远的河南运到官亭的。由于当时很少有人懂得银杏树的栽种技术,树苗存活率非常低,数十年后,果园里的银杏树所剩无几。

  1976年3月的一天,官亭镇的干部将这两棵银杏树用自行车捎到镇政府大院里。运前害怕树皮被划破,用芨芨草将树根绑扎得很严实。银杏树移到官亭镇政府大院后,由镇政府的人负责浇水和施肥,一直健康地活到现在,成为官亭地区的一大景观。

  官亭一带种植银杏时间在我省较早,为了保存这一名贵树种,在民和县林草部门帮助下,官亭镇政府从中川乡美一村引进300棵银杏树苗。令人欣喜的是,新移栽的银杏树成活率达到90%,除了官亭街道两侧,在附近的玛尼山也移栽了银杏树苗。经过几年的精心呵护,官亭镇街道两侧新栽种的银杏树挺过了最困难的生长阶段,在风雨中昂首挺拔。据介绍,目前,官亭地区的银杏树数量达到300多棵。

  塔尔寺大金瓦殿前有一株白旃檀树,挺拔、苍翠。这株白旃檀树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省内目前发现的树龄最大的白旃檀树。

  白旃檀树,学名称暴马丁香,一般生长在海拔10米至1200米之间的山坡、灌丛或林边中。此次省林业部门调查得知,300年以上树龄的白旃檀树在我省共发现两株,分别在湟中县塔尔寺和民和县弘化寺。

  塔尔寺的这株白旃檀树周围被两米高的栅栏保护着,干裂的树枝伸向四处,仿佛诉说着古树久远的历史。导游赵红芳说,这是塔尔寺的一大景观,它的树龄与塔尔寺历史一样古老。

  距塔尔寺近200公里的民和县弘化寺也有一株白旃檀树。因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此时,弘化寺园内的白旃檀树已枝繁叶茂。据考证,这株树高16米,冠幅6米,已有380年的历史。与塔尔寺大金瓦殿前的那株暴马丁香相比植株小。

  目前,省内除了塔尔寺和弘化寺有白旃檀树之外,乐都的瞿昙寺、民和中川的朱家寺等地也有种植记载。

  暴马丁香全身是宝,树皮、树干、花及枝条均可药用,味苦,性微寒。除药用外,可作烤胶原料。木材材质坚实致密,结构均一,具有特殊清香气味,可供建筑、器具、家具及细木工用材,尤宜作茶叶筒、食具等。根可作熏香原料;花又可作为蜜源,可提取;种子含脂肪油,可榨取供工业用,可见暴马丁香是个综合利用价值非常高的树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稿)

  古树名木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活文物”。目前,我省现存古树名木达到558株,其中古树551株、名木7株,古树中一级保护的有28株,二级保护的有66株,三级保护的有457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