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从甘孜人赖以栖居的建筑入手,讲述“家”的朴素温暖,展现手工艺的精巧创造,层层递进,一幅生动的甘孜风情画卷徐徐展开。

  甘孜州境内江河支流纵横,民族文化交融并存,而又独具特性,最为直观的体现是在建筑上。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古人累石而居的痕迹。如今,我们看到的村落,依山势而建,选择平坦宽大的台地建其根基。每一幢建筑都包含了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日照、风向等元素。甚至,还有与房屋相关的故事,这些都是人们赋予它的温度。

  在高原上,农区的人们搭建固定的房子——土木崩科,牧区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会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搭建临时的居所——牛毛帐篷,都是“家”的具像。而所谓的家,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几间屋子的构成。它充满了象征意味:可能是温暖的火塘,可能是可口的食物,可能是土制或木制的锅碗瓢盆,也可能是针脚细密的绣品。在这些粗犷、质朴的“家”的组成元素当中,流淌着人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充满了善于利用自然之物的智慧。

  氧气稀缺、气候寒冷,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锤炼、錾刻、绘画、雕琢、打磨,这些无形的手艺,附着于有形的金属、纸张、泥土、石头上面,成就了一幅幅墨宝丹青,一件件精工雕刻。在这片土地上,对于传统的认知和热爱,给古老的技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典范,还承载和延续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的过往。

  时间流动,技艺流传。如今,甘孜州各县的各类传统技艺已不再只是挂在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而已经转化为了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现代感,表现出深深的民族韵味和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创新与进化。它们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藏族文化的魅力,也让藏族非遗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次展览的配套教育活动将深度结合展览本身的民族特色、非遗特征、展期特点进行策划,设置常设互动、专场体验等版块,兼顾服务特殊人群,拓展内容与形式。

  在展览尾厅设置“特色展品集章打卡”“吉祥八宝图填色”“我心中的甘孜留话本”三项常设互动;展期内将开展“文物拼图体验”“牛羊毛编织体验”“藏服穿搭体验”“我眼中的甘孜绘画创作”等活动,与观众一起深一度探秘甘孜文化。

  文创开发方面,将结合甘孜特色文化,设计胸针、冰箱贴、紫砂壶、瓷器香盘等文创衍生品,寄托与传递浙甘两地山海情。

  同期,工美馆一楼大厅举办的“横断秘境——行摄甘孜图片展”,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每一帧画面都是通往甘孜魅力深处的窗口,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遥远而又神秘的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