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28日,《新华日报》刊发了时任宜兴报记者盛畔松同志采写的《西望村充满希望),报道了改革开放初期,-个长期来苦苦挣扎在以粮为纲,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农村生产大队,如何抓住紫砂生产这一当时还只能是农村副业,然而却开始让村民们看到了可以脱贫致富的一线希望。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已二十八个春秋,再让我们走进西望村看看,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期也曾改名为“红光大队”,从我懂事起,知道它曾属震东小乡,后隶属周墅公社,1986年乡镇合并归属于丁蜀镇,当地人既不叫西望大队,也不叫西望村,而叫西望圩。“圩”字普通话与宜兴话的读音不同,宜兴人读音为“余”,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圩”是指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稻田。然而,西望村却并非地处太湖边,在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尹家村紧靠着太湖,北边与原大浦乡的洋岸村一河之隔,西邻的蜀古村现已与 西望村合并,统一称为西望村。 在我的印象中, 西望圩一直是周墅公社 22个大队中最贫困的大队之一,它既不是渎边(靠太湖),又不是山边(靠山区),更谈不上街边(靠镇区),是道道地地的纯农业经济,300多户人家,有 1100 多口人, 厮守着1600亩贫瘠的土地,日复一日地耕作着、年复一年地贫穷着。三年困难时期,因吃不饱肚皮而饿死的人数远远高于其它大队。当时就有西望圩天天有见新坟头的说法,即使“文革”期间改名为“红光大队,也未给村民带来任何好运。

  其实,西望村除了种田以外,-直就有为丁蜀镇的窑场(指陶瓷生产企业)加工坯件的历史沿革,只是以日用陶中的白货、绿货为主要晶种,其中也有少数加工紫砂壶、紫砂花盆的农户。在农村“割资本主 义尾巴”的年代,这一农闲时可弥补农民一点收入的行当, 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得不到名正言顺的发展。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这里才办起了耐火原料加工之类的集体村办工业,然而真正让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的,是传统的紫砂业生产。到了八十年代初,乡镇企业的紫砂工艺二厂创办后,村上有不少人进厂做壶,后来也干脆在西望村建了一个分厂,于是全村就有相当多的农户已涉足紫砂工艺制作,使原本“守着金饭碗吃不饱肚皮”的村民有了一线生机,因此才会有新华日报》的《西望村充满希望》这样鼓舞人心的报道。如今的西望村与原蜀古村合并后,已有678户人家,2203个村民,全村500多户农户,1500多人在从事着紫砂工艺生产,其中年龄最大的73岁。湖滨公路通向陶业重镇丁蜀镇镇区的通蜀路上日夜车流不息,路南东段是韩国陶瓷文化城的一大片风格抢眼的崭新建筑,以此往西是宜兴紫砂范家壶庄的高大门楼、万象建筑陶瓷、拜富色釉料公司,穿过 宁杭高速立交桥,离镇区也就不远了。通蜀路北,由东向西,75 幢清-色的农民别墅,从悬挂在门户上的牌匾上看,几乎百分之百是紫砂茶具产销作坊,而由鲍志强大师书写的“东方紫砂-条街”牌楼向北望去,就是尹家紫砂一条街,这里集聚着数百家前店后“厂”的紫砂工艺生产作坊,已形成了紫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集散中心,再往西就是由南向北的进村大道,村部大院坐西朝东,紧靠两边的也是紫砂销售门店。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和日本合资合作的爱宜陶瓷有限公司、蜀古紫砂厂、龙德堂紫砂艺术馆则是坐东朝西,坐落于村道东侧。如果还有兴趣进村转一转,“家家捶泥,户户做坯”的一幅幅情景尽收眼底,啪嗒啪嗒的打泥条声音(做茶壶要先打泥片)会从家家的窗户中传来,犹如清脆悦耳的打击乐,当然,这要到上午十点以后,习惯了挑灯夜战的做壶人,早上会懒得起床,而一旦起床后,摆开做壶的架势,直到灯火通明,不到晚上十点以后,一般不会收工歇夜。紫砂生产由八、九十年代的几个 集体工厂,逐渐回归到千家万户,我一直认为, 如此彰显个性的民间传统工艺,回归到家庭,也是一种必然,如果要上升到理论来研究,这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它的生产力,因为它的机制最灵活、最能调动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出紫砂人的求富欲望。

  西望村,历来崇尚耕读传家,也出过不少文化人,尤其是出了不少教书人。揭不完全统计,西望村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从教的人员有30多多名,且大部分已是教授、副教授,其中就有南师大的资深教授、已故著名画家范保文,体暖,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校长范新南,山东威海大学教授范敬时等。 如果要追溯老一辈的紫砂艺人, 西望村就更值得骄傲,有范章思、苑庄农家(静安)、范大生、范鼎甫、范锦甫、范承南、范福奎(范占)范述曾、范林源等壶艺高手,还有健在的范盘冲,更有西望村的儿媳妇、如今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曹婉芬及儿子范建军、女儿范建华。范大生的紫砂“大柿子壶1910年获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金 牌奖,范鼎甫的紫砂雕塑. -棒鹰*1935 年在英国伦教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金质奖。传统技艺脉络延绵,如今的范家壶庄掌门人范伟群就是范大生嫡传,他今年42岁,却有了27年的制查工龄,开始师承吴同芬,后又跟过徐汉棠。他现在是全村唯的高级工艺师、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还是最年轻的江苏省陶瓷艺术 大师之一,38岁那年, 已荣获“轻工部劳动模范称号”,如今已当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他立志秉承传统技艺,立言光前裕后。如果说西望村是远近闻名的紫砂专业村,范家壶庄则乃是名气不小的紫砂产销专业公司,已成为宜兴紫砂家族式传承发展的一一个缩影,相信它必将会走得更好。龙德堂,是现在的村书记、市政协委员、优 秀青年陶艺家范泽锋打造的一爿艺术天地, 泽锋才36岁, 已是紫砂天地里一颗耀眼的新星了。他的“禅”系列紫砂茶具获得星云大师的赞赏,也为众多玩壶人所热捧。他有自己的一番紫砂事业,却 担负着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村官一西望村党总支书记, 且不取分文报酬,是紫砂艺术陶冶着他的情操,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2009年1月份,宜兴市第一块“紫砂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已挂在西望村,2010年.西望村委托陶瓷行业协会,为他们组织了.希望杯”紫砂新人新作比赛,极大地调动了紫砂艺人的积极性,赛出 了一批高技艺的紫砂艺人,一批有创意有水平的紫砂作品。 泽锋告诉我,今年秋天,村里要求继续举办“希望杯”新人新作评比,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村民们制壶技艺的提高,我们乐见其成。截止 2011年底,在西望村1500 多名的紫砂从业人员中,具有技术职称的就有187人,其中,高级工艺师1人,工艺师24人,助理工艺师36人工艺技术员126人。正是这支技术骨干队伍,引领着西望村的紫砂业传承发展,走向国内外市场,让村民凭借自己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使自己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近20年来,全村几乎家家盖了新房,到镇区、市区买商品房的也不少。全村已拥有小汽车385辆,其中不乏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奥迪、别克等名牌汽车。新代的村民,都在接受着正规的 教育,全村在外读大学的就有130 多名,这些大学生,也许会在全国各地工作,也许有人会回到村里,回到家中,跟着他们的父母学做紫砂壶,把西望村的紫砂事业接力棒一棒棒地传下去。代一代的西望村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会十分珍惜紫砂这只金饭碗,他们将会团结在西望村紫砂合作社周围,逐渐探索出更有利于村里的紫砂事业。比如说虽然分散生产,但可探索集约经营:又比如说 如何充分利用好●范家壶庄”、 龙德堂”这样一些市场上已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再比如说,坚持文化紫砂的培育,诚信紫砂的打造,逐渐走出一条传统工艺在村级经济中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我看来,西望村不仅充满希望,而且大有希望,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那就是宜兴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