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通考》,杨德渐、徐奎栋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1 年6 月出版,定价:298元

  《海错图》问世300余年,记述了300多种海洋生物,迄今还欠缺基于现代海洋生物学的注释和考证,本著作是《海错图》全面系统的考释本。

  《〈海错图〉通考》,杨德渐、徐奎栋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定价:298元

  这部诞生于300多年前的大清国的“海鲜图鉴”,自公诸于世以来,就一直广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

  有文称“这是乾隆皇帝亲自策划下绘制的”,还有说“这是紫禁城里流出的海洋生物”

  无论如何表述,这部我国唯一、最完整、既写实又彩绘的《海错图》,被誉为首部“中国古代海洋生物志”或称为“中国古代海洋生物全书”,一定当之无愧。

  近日,由我国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袂而作的《〈海错图〉通考》,正式出版发行了。这部新著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德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领衔主编,参照现代生物分类学系统,考释《海错图》中涉及的海洋生物。

  “《海错图》问世300余年,记述了300多种海洋生物,迄今还欠缺基于现代海洋生物学的注释和考证,本著作是《海错图》全面系统的考释本。”主编之一徐奎栋告诉《中国科学报》。

  聂璜,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是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擅长工笔重彩博物画的高手,是我国古代研究海洋生物的第一人。

  康熙六年(1667年),喜好云游各地的聂璜,终于在考察了大量不同的环境中的海洋生物习性之后,将自己对生物的爱好和绘画特长结合了起来,他将游历东南海滨所见过的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水族进行了整理,开始绘图,并加以注释点评。

  20年后,1687年,聂璜绘就《蟹谱三十种》,再过11年,也就是1698年,整部著作终于“集稿誊绘,通为一图”,即成《海错图》。这是我国最早且最全面的一部海洋生物图志和海洋生物百科全书。

  据统计,《海错图》全书绘图340余幅。除重复、淡水、非生物、神话、化生、友人代画者外,约计300幅图文,涵盖原生、刺胞、环节、星虫、软体、节肢、腕足、棘皮、脊椎(软骨鱼、硬骨鱼、海蛇海龟、海鸟、海兽、海豚)等海洋动物和以海藻为主的海洋植物。如此巨幅长篇,可谓古代之最。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1701年聂璜仍勤于绘画与写作《海错图》,全书用时35年有余。1726年,雍正四年,时值《四库全书》在全国收敛书籍之时,《海错图》被副总管太监苏培盛搜罗入宫,从此被锁入宫中,分为四册。至民国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后,四册失群。目前,三册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册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3年,《〈海错图〉通考》主编之一的杨德渐先后收到《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辑部求解的《海错图》的11个和25个条目,他感到不同寻常。从这以后,他开始关注《海错图》,当他读到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宫海错图》,不禁啧啧称奇。

  然而,杨德渐等人很快发现,“《海错图》缺乏对文字的注解,对所绘物种的考证也不够准确和系统;留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部分也应合璧成册;《清宫海错图》一书之名是强加于聂璜;何况四册顺序有前后倒置的失误”。

  于是,2014年,杨德渐与徐奎栋同《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辑部、故宫出版社、台北故宫博物院联系。随后,他们带领一群研究海洋生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对《海错图》进行全面、科学的梳理。

  “基于现代海洋生物学知识,我们对《海错图》中所提到的海洋生物进行了一一考证,将古人描记的海洋生物俗名与现代生物分类学体系中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进行了一一对应,并梳理了生物名称的古今流变。”参编人员之一、中科院海洋所年轻的研究员张均龙向记者介绍。

  所有参编人员都是理工科出身的科研工作者。“古文注解和核校并不是我们的特长,却是我们这个参编团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之一。”张均龙说,“在撰写过程中,参编团队人员向研究古文和历史的专家请教,同时查阅专业字典和各种资料。即便如此,在撰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

  比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和古籍文字,然而在出版物和网络中充斥着多种不同版本的文本,为了避免以讹传讹,团队成员们需要一一甄别,找到最早、最可靠的版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考验耐心的过程。

  “我们希望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将来能被研究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的学者放心引用。”张均龙表示。

  然而,《海错图》原著中也有道听途说、牵强附会之处,亦有谬悠荒唐之言,“画鲸似鱼”之处。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吴旭文指出:“聂璜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如书中“天地生物不离乎胎卵湿化,而奇妙不测,莫如化生”;又如“瓦雀多时花蛤多,少时花蛤几无”,甚至“于八月黄鱼化为雀、至十月雀复为鱼”,鲨变虎、刺鱼变箭猪;或黑者化黑物、白者化白鸟等等这些都是主观臆断。

  “海之所产,山未必所有者如此。”山有蜈蚣、蚕、驴、虎,海中必有海蜈蚣、海蚕、海驴、鱼虎,且前者可化为后者这些说法和推论都相当武断。

  如石斑鱼(海鯚鱼)“与蛇交而孕,故其刺甚毒因走上岸合牝”或“好与蛇交”“二三月与蜥蜴合于水上”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因为古人不知石斑鱼为雌雄同体,性成熟时全雌,次年则会逆转成雄性。比如“虎鲨条”中,即便聂璜在观察中发现了与事实相悖“谬甚矣”“事实不一”,但仍取古人前说,或沿袭古之“成说”,恪守不疑。

  “我们将《海错图》四册图书合璧呈现,引用大量古籍和现代文献,对各生物条目分门别类,以今统古,分类解读。书中还编制适于《海错图》的检索表、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索引、参考书目,便于查阅和考证。”徐奎栋说。由此看,《海错图通考》是一本学术著作,可作为研究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的学者的工具书。

  而它同时也是一本科普著作。它完整收录了原著的文字和绘图,对原文字句进行了释义,便于读者理解原文。此外,还将聂璜所绘图和本次考证后的生物图片进行对比展示,并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资源利用等,方便读者阅读。

  “我们的目的在于系统探究古人对我国海洋生物的记述,着力抢救、整理并保护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发掘其科学、文化和史料价值,补我国海洋生物学以及相关古籍和人文书画研究之所阙。”徐奎栋表示。

  《〈海错图〉通考》是现代海洋生物学者对《海错图》这一古代百科全书的探索之旅,其创作过程是现代海洋生物学知识和古代海洋生物认知的碰撞过程,也是文化、科学和艺术相互交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