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原来是一个大科,包括275属约5,000种,但最新对基因分析研究进展,将许多属划出,有的独立成科,如泡桐科、蒲包花科等,有的划入其他科,如婆婆纳属划入车前科。中国有54属约60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西南各省品种较多。
本科植物分布在世界的地的温带地区和热带的山区,大部分是草本,稀有木本,单叶对生,无托叶;花两性,两侧对称,花冠合瓣,常为两唇形,雄蕊生长在花冠筒上;果实为蒴果。
本科植物许多品种可以作为药用,含有甙类和生物碱,如毛地黄、玄参等,也有观赏花卉。
草本、灌木或少有乔木。叶互生、下部对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对生、或轮生,无托叶。花序总状、穗状或聚伞状,常合成圆锥花序,向心或更多离心。花常不整齐 [2] ;萼下位,常宿存,5少有4基数;花冠4-5裂,裂片多少不等或作二唇形;雄蕊常4枚,而有一枚退化,少有2-5枚或更多,药1-2室,药室分离或多少汇合;花盘常存在,环状,杯状或小而似腺;子房2室,极少仅有1室;花柱简单,柱头头状或2裂或2片状;胚珠多数,少有各室2枚,倒生或横生。果为蒴果,少有浆果状,具生于1游离的中轴上或着生于果爿边缘的胎座上;种子细小,有时具翅或有网状种皮,脐点侧生或在腹面,胚乳肉质或缺少;胚伸直或弯曲。
黑草属(学名:Buchnera)另称鬼羽箭属,是玄参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该属共有60-1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种。
刚硬直立草本,常粗糙,干时变黑,多为寄生。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互生,狭而全缘,最下部的常具粗齿。花无梗,单生苞腋,有时排成密集或多少疏离的穗状花序,小苞片2枚;萼筒状,具10脉,有时其中有5脉凸起成肋,或所有的脉均不明显;萼齿5枚,短;花冠筒纤细,伸直或多少向前弯曲;花冠裂片5枚,彼此近于相等;雄蕊4枚,二强,内藏;花药1室,直立,背着,先端有时具短尖,基部钝;花柱上部增粗或棍棒状,先端具柱头,全缘或具缺刻。胚珠多数。蒴果矩圆形,室背开裂,裂爿全缘。种子多数。种皮具网纹或条纹,近于背腹扁。
黑草(学名:Buchnera cruciata)另称鬼羽箭,为玄参科黑草属下的一个种。主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生于旷野、山坡及疏林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身发斑痧,伤寒,癫痫,皮肤风毒肿痛。
醉鱼草属(学名:Buddleja)是唇形目玄参科的一属,自成一个醉鱼草族(Buddlejeae),约100余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等温暖地区。中国有约40种,分布在南方各地。中国产29种,4变种,除东北地区及新疆外,几乎全国各省区均有。
醉鱼草科的拉丁名Buddleja是林奈为了纪念英国植物学家亚当·巴德尔 (1662–1715)而根据William Houston博士的建议而取得,休斯顿博士本人则是第一个把醉鱼草带到英格兰的人。大部分醉鱼草为灌木,也有少数种类为乔木,但一般不足5米高,也有几个种类会超过30米高。基本分为两个群类,生长在美洲的一般为雌雄异株,而生长在东半球的一般为雌雄同株。
醉鱼草科植物常被星状毛,单叶对生,稀互生,1-30厘米长 ;花的花萼4裂,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约1厘米长,组成各种花序;果实为蒴果,2瓣裂,稀浆果。有些种类为供观赏用花卉,有些种类可以毒鱼,因此得名。
以前的分类一般将醉鱼草属列入马钱科,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单独分出一个科——醉鱼草科(Buddlejaceae),列入玄参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这个科列入唇形目,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不承认这个科,将这个属放入玄参科。
多为灌木,少有乔木和亚灌木或亚灌木状草本;植株通常被腺毛、星状毛或叉状毛。枝条通常对生,圆柱形或四棱形,棱上通常具窄翅。单叶对生,稀互生或簇生,全缘或有锯齿;羽状脉;叶柄通常短;托叶着生在两叶柄基部之间,呈叶状、耳状或半圆形,或退化成线状的托叶痕。花多朵组成圆锥状、穗状、总状或头状的聚伞花序;花序1至几枝腋生或顶生,稀腋上生或腋下生;苞片线数;花萼钟状,外面通常密被星状毛,内面光滑或有毛;花冠高脚碟状或钟状,外面被毛或光滑,有时并且有小腺体,内面通常被星状毛,花冠管圆筒形,直立或弯曲,花冠裂片辐射对称,在花蕾时为覆瓦状排列,稀镊合状排列;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内壁上,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极短,花药内向,2室,基部常2裂,通常内藏;子房2室,稀4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胚珠着生于中轴胎座上,胎座增厚,花柱丝状或缩短,柱头头状、圆锥状或棍棒状,顶端通常2浅裂。蒴果,室间开裂或浆果,不开裂;种子多颗,细小,两端或一端有翅,稀光滑无翅;胚乳肉质;胚直立。染色体基数 x = 19。
醉鱼草(Butterfly bush,学名:Buddleja lindleyana)为醉鱼草属植物,生于海拔200-2700米山地路旁、河边灌木丛中或林缘。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马来西亚、日本、美洲及非洲均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浙江舟山。
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车绿带的绿化:醉鱼草植株不高,耐修剪,群体观赏效果好,而且滞尘能力强,很适合道路绿化。
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营造大面积生态园林景观。由于醉鱼草植物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快,观赏价值高,可快速形成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
点缀方式:于庭院、公园、居住区绿地之中宜采取自然式配置,可孤植丛植或群植于路边、草坪、墙角或山石旁边。也可布置成花坛、花境。
观花绿篱:该类植物萌芽力强,耐修剪,枝叶密集,生长迅速,可用作自然式或规则式绿篱。
建立醉鱼草专类花园:该属植物不仅花色丰富、花香宜人,而且一年四季均有开花的类型,因此,将不同的种类和品搭配种植,可形成四季均有花可赏的专类香花园。由于醉鱼草五彩缤纷的色彩和香气,极易引来蝴蝶、蜜蜂等小昆虫,可以形成充满生气的生态花园。
盆栽:花序较短的类型经修剪整形后可盆栽观赏,自由摆放在庭园、广场、阳台和屋顶。
切花:不少品种可作为切花,用作插花材料。作为切花的基本要求是,花枝和花序长、花序上的小花开花整齐、花冠不易脱落。醉鱼草的许多品种均可作为优良的切花。
辛;苦;性温;有毒。祛风解毒、驱虫、化骨硬。主痄腮、痈肿、瘰病、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
白背枫(学名:Buddleja asiatica),又名扬波、山埔姜、白埔姜、驳骨丹,是玄参科醉鱼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陕西、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
白背枫最初由若昂·德理路在1790年时被描述,并于1874年被引进英国,接着在1993年时获得RHS花园功绩奖。它在夏威夷、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有着高度侵略性。
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向阳山坡灌木丛中或疏林缘。喜温喜阳,多生于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的山坡凹部。它耐旱耐瘠性极好,最常岀现于新崩塌地、河床冲积地等阳光充分照射地区,抗旱性强,是这些地方的先驱植物。
药用:根和叶供药用,具有治疗湿疹皮肤痒,痢疾,脾湿腹胀,风湿腹胀,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祛风化湿,行气活络,跌打损伤之功效。
经济:利用鲜花提取浸膏、净油,香气似紫罗兰叶样清香,兼有豆青气息,微带鸢尾样甜和油气,可广泛用于日化香精。
密蒙花(学名:Buddleja officinalis)是玄参科醉鱼草属的植物。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温度25℃时适宜其生长。稍耐寒,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密蒙花在中国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均有栽培,不丹、缅甸、越南等亦有分布。
生海拔200-2800米向阳山坡、河边、村旁的灌木丛中或林缘,适应性较强,石灰岩山地亦能生长。
全株供药用,尤以密生的花序和色泽灰黄、有短绒毛及质地柔软的花蕾为最佳品。花(包括花序)有清热利湿、明目退翳之功效。根可清热解毒。兽医用枝叶治牛和马的红白痢。在湖北、四川和广西等地尚有从瑞香科植物结香 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花蕾代作密蒙花。花含蒙花甙(buddleo-glucoside),水解后得刺槐素(acacetin)、鼠李糖和葡萄糖等,可供药用。花可提取芳香油,亦可做黄色食品染料。茎皮纤维坚韧,可做造纸原料。花芳香而美丽,为南方一种较良好的庭园观赏植物。
密蒙花其性微寒、味甘,归肝经,有清热养肝、明目退翳功效,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为眼科常用药物。
密蒙花含有黄酮类、挥发油、黄色素、三萜类、环烯醚萜苷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抗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作用,临床用于干眼症、白内障、角膜软化、两眼羞明等疗效较好。食疗也用于眼部疾患。
密蒙花分布广,栽培容易,开花量大,色素成份含量高,提取方便,成本较低,对于密蒙花黄色素的开发利用非常有利,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染科植物,利用水浸法可从密蒙花的花中提取密花黄色素,该色素理化性能很稳定,在pH3-7范围内颜色变化不大,对光、热的稳定性也较好,色素的色泽鲜艳悦目,着色力强。
蜜蒙花,傣语称“萝凡”,其细如星星,花瓣白中带有黄色、红色斑点。它们成团裹住花枝。傣家人常用其作糯米饭“毫楞”的染色材料。“毫楞”或用花赕佛祭神,或被舂成色泽金黄且带特殊花香气味的糯米粑供人食用。由于金黄的“毫楞”与佛院僧侣所披的袈裟同色,所以傣家人常用它作祭祖赕佛只用。
关于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用蜜蒙花制黄色“毫楞”的习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有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两丈高的蜜蒙花树。这家的阳台上。一侧淘米、洗菜。在蜜蒙花盛开的某一天,她把泡着糯米的瓦盆摆在树下的阳台上。夜里,刮了一阵大风,蜜蒙花枝、花朵被风吹落了不少,有一枝蜜蒙花正好落在瓦盆里。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时,把盆里的花枝捡出来,但米中仍剩有不少的蜜蒙花。她把米放在木甑蒸起。米饭蒸熟以后,飘出一阵阵特殊的香气。女主人揭开木甑盖一看,惊呆了,发现平时的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而且气味也比平时的清香得多。一家人喜出望外,吃过以后,个个赞不绝口。从此,这户人家便用蜜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以后,当地人都知道了蜜蒙花可以作糯米饭的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