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沂经济开发区家电产业园的郯城县李庄镇,不仅家电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这里还是一个以柳编闻名的沂蒙古镇,有着“中国杞柳之乡”美誉。仅2000年,当地杞柳种植面积就达到4万多亩,全镇有3.2万多名农民常年从事杞柳生产加工和营销行业。
说起李庄柳编,人们一般会想到果品蓝、花篮等传统的篮筐笼篓。但沿205国道一路南下出临沂城不到5公里,沂河岸边一个叫“华埠三”的村子里,一个叫李文全的农民却凭借聪明智慧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成功开创了新艺术柳编这一全新事业。
走进华埠三村,鳞次栉比的小康楼、笔直宽敞的水泥路,让人感受到这个传统柳编村的富庶,李文全创办的全发工艺厂就坐落在村子的中央。宽敞的大院里,有着五颜六色的柳条儿。新落成的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正在选条、除皮、蒸煮、定型、着色、配花等多道工序上忙碌着,水泥地上堆放着造型各异、花花绿绿的工艺品。
令人不解的是,偌大的柳制品厂里,竟然很难找到篮筐笼篓等传统柳编产品的影子。李文全的妻子潘士英正在车间里和女工们一起用三杈木制作“七彩梦幻树”。她说,“传统的工艺柳编收入稳定,但利润不高。我们现在主要是研发加工新型柳工艺品,加工传统篮筐的活儿两三年前就基本不接了。”
在全发工艺厂的展室里,婀娜多姿的龙须树,五颜六色的荒原草,憨态可掬的柳根熊,以及用黑陶和树皮制成的盆盆罐罐,让人眼花缭乱又耳目一新。仔细欣赏起来,每一件都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说到开发新型柳工艺的初衷,潘士英说,2006年为了拓展柳编产品的市场销路,她和丈夫第一次带着产品参加了广交会,但是参展的柳编产品很多,她带去的篮篮筐筐一连几天也无人问津。在其他展台前,一些用易拉罐、废纸屑、塑料袋剪制的工艺品吸引了她和丈夫的注意,这些废品经过巧妙设计,摇身一变竟成了千姿百态的装饰工艺品,吸引了许多老外围上来询问价格。一名意大利客商一边竖着大拇指,一边用生硬的中国话夸赞:“环保工艺品,好玩又新鲜,我们喜欢。”
传统的柳编产品虽然环保实用,但缺少新奇和好看。“我们具备柳条编织的基础技艺,只要变换一下制作方式,改个造型,变个花样,保证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一个念头在李文全夫妻的心里产生了共鸣。
从此,李文全夫妇开始埋头研究起属于自己的“专利”产品。以前村里人把种植的杞柳树根都拿去烧火了,他们就把造型好的收集起来雕刻一下,染上各种颜色就成了工艺品,后来又搭配上黑陶花盘和树皮托盘,艺术的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从传统的篮篮筐筐到猫圈狗窝,再到后来的柳根、树皮、茅草、黑陶组合等新产品,李文全夫妇逐步把传统的实用型柳编延伸到家居装饰的时尚领域。
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些新型工艺品一炮打响,引起了外国人的追捧。荷兰、法国、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的订单纷至沓来,仅在2008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就拿到了600多万元的订单,因为加工能力有限,后来的一些订单只好推掉。经过了从柳编到柳艺的嬗变,李文全夫妇已经把不起眼的农家作坊发展成固定资产过千万元、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的企业。
黝黑的脸膛,腼腆的微笑,粗壮的大手,刚刚从春季广交会上满载而归的李文全虽 然事业有成,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憨厚朴实的农民。“2006年创办工艺品厂时只有三五间房子,六七个工人,现在厂子已经扩大到二三十亩地,有四五十个工人了。”他介绍说。
“我们新开发的这些工艺品,许多都是就地取材,像玉米秸秆、野生茅草、莲蓬壳、树皮、柳根、废纸、碎布,样样都能用上。”看到一些“垃圾”变成了一件件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李文全的脸上写满兴奋,他打心底里感到自豪,这也激起他更多的创作灵感。
说到今后的发展,李文全说还要坚持走创新的道路,“装饰品工艺这个行业,客户图的就是个新潮,没有新鲜的东西咋行。今年光柳根就开发了3000多种艺术造型,没有一件是重复的。”李文全说,如今厂子规模扩大了,开发新工艺的人才特别紧缺,近期他打算从社会上再招聘几名大学生,把创新柳编艺术的事业轰轰烈烈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