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位于我国西北的干旱地带,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实现了从西北戈壁滩到“鱼米之乡”“塞上江南”的巨大转变,工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央视网消息:宁夏位于我国西北的干旱地带,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实现了从西北戈壁滩到“鱼米之乡”“塞上江南”的巨大转变,工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三次赴宁夏考察,明确指出“宁夏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宁夏牢记嘱托,以创新驱动谋求高质量发展、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生态保护构筑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分为川区和山区两个部分,东、西、北面被沙漠包围,同时,黄河又贯穿全境。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宁夏人的韧劲。75年来,宁夏人民大规模治沙,硬是把一个个草方格植进了沙丘,让大地从“黄”变“绿”,又把“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基因发挥出来,调水、治水,打造了新的“塞上江南”。下面我们就跟随镜头,去看看宁夏人是如何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实现新突破的。
宁夏是西北五省区之一,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写的“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形象地描绘了宁夏的地形和地貌,这里南部有黄土高原,北部同时被三片沙漠包围,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这里的人们坚持与沙缠斗、与荒交锋,经过坚持不懈地改善生态环境,如今情况如何?是否能颠覆你对宁夏的认识?
这里是1990年的彭阳,这里是如今的彭阳,是不是没想到,变化竟然如此之大。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建县起,彭阳县持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高标准旱作梯田改造,实行改坡造地、修建梯田、封山育林等,探索出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发明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集雨造林整地技术,不仅拦蓄了降水,还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曾经的黄土飞扬如今已换上绿装。从空中俯瞰,层层梯田弯曲环绕,犹如大地的“指纹”,森林覆盖率由建县之初的3%变成如今的21.27%。
现在我们来到了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如今水面开阔、沙洲遍布、湖沼成片、候鸟成群。每年春、夏、秋三季,栖息和途经这里的旅鸟和候鸟有18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二类保护鸟类的就有十余种,各种鸟类多达数十万只。
这里是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张卫星图片分别拍摄于2000年和2023年,曾经一望无际的荒漠如今已变成了绿洲。白芨滩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植树播绿,从最初“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到如今的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综合治理措施,已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的“绿色长廊”,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如今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丛丛沙生植物正蓬勃生长,一棵棵乔木树冠相连,枝叶随风舞动,一汪汪绿水清澈见底。
与白芨滩隔河相望的就是贺兰山,这里曾经因矿产资源丰富,大规模的无序开采让贺兰山满目疮痍。2017年,宁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曾经遍布山体间的一道道“伤疤”逐渐愈合,森林覆盖率、植被综合盖度显著增加,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生物种群数量实现持续增长,甚至消失多年的雪豹也重现踪迹。
如今,宁夏全区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保持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出境,森林覆盖率超过1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8%,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85%下降到现在的19.31%。从贺兰山的巍峨到黄土高原的苍茫,从毛乌素、腾格里沙漠的绿色奇迹到湿地、草原的灵动,每一片绿意都承载着希望,每一处变迁都记录着宁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