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暖花开,新茶上市,泡上一杯茶,满屋清香四溢,成为不少人的一大爱好。不过,在专家眼里,无论是大家追捧的新茶,还是都市白领热衷的花茶,饮用都要慎重。喝茶喝对了养生,喝错了反而有损健康。
在某单位上班的于先生一直喜爱喝茶,每天都要喝上三大杯茶。上周朋友特意送他一盒新茶,并告诉他这是正宗“雨前茶”,他迫不及待喝了起来。没想到才过几天,就觉得胃里泛酸,吃点东西腹部就发胀,有时还打嗝。
一开始,他以为是最近酒宴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所致。又过了几天,他发现不仅腹部胀气没消除,而且胃开始痛了,但依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昨天上午,早餐刚吃了一半,竟然吐了一口带血的痰出来,于先生赶忙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这才知道是喝新茶惹的祸。
为何喝新茶会引起诸多肠胃问题?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张振玉介绍:“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最新鲜的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春茶刚加工好,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充分氧化,对胃肠刺激较大,如果大量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他说,于先生本身就有胃病,喝新茶加剧了病情。
张振玉说,茶农的生活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新茶制作好后,通常先不喝,要放半个月左右才喝。这样喝茶不但不会强烈刺激肠胃,茶叶的香气、滋味也更醇厚。实际上,放一段时间,就是让茶内的酚类、醇类进一步氧化。
张主任提醒,太新鲜的茶叶对身体不适尤其是有胃病的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患有慢性胃溃疡的老年人,都不适合喝新茶。这是因为,新茶会刺激他们的胃黏膜,产生胃肠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因此,专家提醒市民,新茶不要急着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要少喝。
此外,饮茶除了上述注意事项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张主任说,胃寒者,多有舌苔白腻、手脚凉、畏寒症状,此类体质的人,不宜多饮绿茶,适量喝红茶更好。此类患者如果大量饮绿茶,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胃炎、胃溃疡病情。
玫瑰花、菊花、枸杞子……这些治病的中草药,如果抓上一点泡上水,就是一壶很好的养生茶。春暖花开,很多白领也泡起了一杯杯倒映着春光的靓丽花茶。但是中医养生专家提醒,花茶喝对了有助于防病保健,如果喝得太“花”,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在南京栖霞区工作的瞿女士最近喜欢上了喝花茶。由于她是从事IT行业的,所以根据网上的提示选择了喝菊花茶,因为她在网上了解到菊花茶能够明目。但是最近她的肠胃却出现了一些不适,本来胃不好的她最近胃更不舒服,特别是吃凉食的时候症状更加严重。后来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时才明白,原来是菊花茶喝太多导致的,医生告诉她,菊花尤其是野菊花是偏凉性的,胃寒的患者不宜多喝。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还有不少读者朋友喜欢把很多种花一起泡着喝,不但颜色好看,也希望自己所饮用的花茶能有更多的保健功效。那么,这样的喝法正确吗?喝花茶的朋友们又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花茶也是中药,几乎都有药物作用,不宜喝得太“花”,一来防止效用抵消,二来防止效用太过损伤身体健康,三来如果不对证型服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虽然大多数花茶都有理气、疏肝、开胃的作用,但不同的花茶功效各异。像月季花、红花茶有活血的作用,怀孕的妇女就不宜喝。而金银花、野菊花茶比较寒凉,脾胃虚寒的读者朋友不宜饮用。
以大家最常喝的菊花茶为例,《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说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但是,正因为菊花茶有降血压的功效,所以不可以过多饮用,特别是血压偏低和正常的老年人群尤其要引起重视。另外,由于菊花性凉,体虚、脾虚、胃寒者、容易腹泻者最好不要饮用。一般情况下,菊花茶最适合头昏脑涨、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群喝。
夏公旭介绍说,许多花茶具有药用价值,有一定的适应人群与禁忌人群,所以服用花茶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饮用。像热性体质的人,宜“热者寒之”,适量饮用性味偏寒凉的花茶;而虚寒体质的人则应“寒者热之”,适用性偏温的花茶。性味平和的花茶则大多数人可选用。性寒的花茶主要有金银花、菊花、槐花等,性温的花茶主要有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性平的花茶主要有合欢花等。
至于有的人喜欢一杯茶里放上五六种花茶,这一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夏公旭介绍说,花茶搭配得越多其功效就越多,同时对身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就越多。因此大家在喝花茶之前,一定要从中医师那里了解清楚花茶的功效与注意事项。另外还要提醒的是,花茶宜现泡现饮,不宜喝隔夜花茶。
那么怎么喝茶才养生呢?对此,秦淮中医院院长薛亮告诉记者,不同季节,养生茶配方其实是不一样的。他介绍,春季养生秘诀在于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不可频去棉衣”。其中,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而夏季则是阳气浮长、万物茂盛的季节,需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旧病易发,因此秋季养生应该重一个“和”字,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到了冬季则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寒气袭人,敛阴护阳活气血,重在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