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知道玉米长什么样,背下再多相关知识,他对玉米也很难产生感情。而当他看到玉米粒发芽、小苗长高、结出棒子,尝到玉米的味道之后,就能和玉米建立多重关联,也必定生发情感。这就涉及公众博物了。

  博物学听起来陌生,实际上,它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长久以来人类主要靠它得以生存。中国古代文化就有很强的博物特征。孔子曾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而像苏东坡、曹雪芹等古代文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博物学家。博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四大传统之一,与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行为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有关联。博物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发展,但不是自然科学的真子集。博物学更在乎平凡的“生活世界”,它在宏观层面进行探究,重视观察、描述、分类和情感投入。现代社会过分强调力量和速度,博物之学一度衰落。

  博物学适合所有年龄段人士尝试,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发现自然之美更是不可或缺。“陪孩子淘自然”是一套专门为中国孩子打造的原创博物启蒙读物,它更具体、专注、本土、童趣,意在激发孩子接触自然的兴趣,在接触中培养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能力。“热爱自然”也算一种能力?没错。它是一种很重要却较难获得的能力,传统教育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一方面。

  这套书面向孩子,每本讨论 25 种植物,按季节划分春、夏、秋、冬四册,加起来涉及100 种常见植物。100 种这个数量级比较恰当,太少和太多可能都不合适。更难得的是,内容基于作者十余年在“家门口”观察植物所积累的大量第一手实践经验撰写,许多知识点、趣味点是一般教科书和论文中不重视的。陈秀娟是自然类写作公众号“城南花事”的主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 2018 年“首届植物博物学研讨培训班”的学员。带孩子观察、亲近大自然是她的日常状态,她既像普通人一样观赏花,也如研究人员一样较真地钻研花!据我所知,她对一些问题的钻研相当专业。

  这套书的表现形式也非常特别。每种植物占两个对开页,其一是亲子共读的小文,另一个是一问一答的“植物的秘密与乐趣”。这里有故事、诗词、绘画、趣味知识,也包含观察方法和互动自然游戏。对于每种植物,都配合了专门绘制的植物画,而非七拼八凑弄来的图片。插图作者简月宁是一位有跨学科背景的插画师,画工精细。图书版面非常雅致,图文搭配、字体选择、前后景衬托都处理得不错,让人看了比较舒服,用“赏心悦目”形容不为过。这些做法摒弃了许多青少年读物的“下拉式”倾向,对公众审美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对身边的大自然产生了兴趣?于是驻足下来,看一看天上流动的云朵,树枝上蹦跳的小鸟,或者花丛中翩跹飞舞的蝴蝶?如果有,那么其实你已经走进了博物的大门。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和分类。最近几年,周遭参与博物活动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当天空出现绚烂的晚霞时,微信朋友圈经常刷屏,其中不乏对此颇有研究的人士,介绍这种天象的含义;周末逛公园,时常能遇见观花看草的团体,家长陪着孩子来进行自然观察,成为一种比一般休闲娱乐更有意义的选择;当春秋鸟类迁徙季节到来的时候,不少社团又呼朋引伴,组织大家来观看迁徙的鸟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是复兴博物学文化的推动者。在中国,《诗经》这样的儒家经典就蕴含着博物学精神。在西方,博物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地质学、生物学等分科之学兴起,博物学就逐渐衰落了。为什么要重拾这个传统?在刘华杰看来,对科学的无限崇拜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环境恶化就是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博物学虽然曾经与科学有若干关联,但现在更应该彼此保持平行。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一剂治愈现代病的良药。

  刘华杰形容博物活动“无用而美好”。无用,是将博物相对于科学而言的。虽然参与博物活动的人,也能借由“公民科学”的方式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但对大多数的博物爱好者而言,无论是收获科学的认知,还是为科学做贡献,都不是必然的。“他们得到的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比如,哪种鸟春天会来?哪种植物是有毒的?怎么可以通过云彩,来推测明天的天气?这种知识,能帮助他们更加美好地去生活。”

  而美好的感觉是什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刘华杰来说,那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当无法出门的时候,通过凝视窗外的一只鸟或者一棵树,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自由更是对生命法则的深刻认识,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北方有棵树》的作者欧阳婷曾在后记中描述过相同的感受:“爱自然,也许更像一种本能,感受人以外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欣赏细节,获得欢愉。但是,总有那么一刻,不再满足于对植物仅仅停留于表面或者美学上的‘审美’,迫切地想像一个博物学家那样,叫得出世上万物的名字。这些其实也是常识的范畴,只不过有时是不被人注重的常识。”

  希望在自然中,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美好。而一旦你开始留意,就不会再视而不见。

  当有人问及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生物学”?等等问题时,无论是不是专业学者,似乎大家的脑海中多少都有对其的一个基础认知。但是当你听到“博物学”时,你脑海中首先想到了什么呢?或许很多人都转变成了疑问多于答案:“博物学”是什么?“博物学”能用来做什么?“博物学”是科学吗?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博物学”?

  今天,我们就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老师以其最新力作《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带我们走近“博物学”的奇妙世界。

  (下文摘自《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附录《把自然找回来》,原载《科学时报》2002年11月17日,记者:熊卫民)

  “要回答博物学是不是科学,首先得问什么是科学。”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刘华杰立即反客为主:“科学是干什么的?研究分子、研究DNA为的是什么?还不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博物学研究和上述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它不追求控制世界,对世界不构成什么危害。从这方面考虑,博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身份是没有问题的。”

  他告诉记者,认识是有利益渗透的。为什么要研究这而不研究那?为什么这个要投资几十亿而那个完全不投资?这完全是人为规定的。常见 的理由是某项研究,譬如说航天很重要,而另一项研究,譬如博物学不重要。可航天为什么重要?对谁来说重要?这些都是值得问的问题,这里面都渗透着利益。他认为,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利益驱动的,要么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要么是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如果纯粹只是出于个人兴趣,没有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研究是很难进行的。但博物学研究是少有的例外。

  “养一株小草,到野外去观鸟,考察某块石头,这都不需要大的投资,也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背景,只要解决了衣食问题,就可以进行,”刘华杰说,“所以,博物学的门槛很低,甚至可以说没有门槛,是普通公众接触科学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现在是科学技术的时代,很多人都希望对科学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可没有精密仪器,没受过多年的科学训练,普通公众是不可能去研究分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学的。但他们可以去玩玩博物学,博物学能在常识与艰深 现代科学之间为人们提供一种友好的“界面”或者适宜的“缓冲区”。

  刘华杰告诉记者,他们倡导博物学并不是为了科学大发现。他认为,在当前时代,要做出博物学方面的科学发现基本不可能。甚至也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虽然博物学确实能大大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他们主要是为了倡导博物意识、博物精神,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这种意识、精神以平面网络化的、非还原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对象,把自然看成一种密切联系的机体,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是为了培养一种情趣,一种享受、爱护、尊重大自然的情 趣,”刘华杰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活最终还是靠它来支撑,但现代人已经把它遗忘了,对它大肆破坏,这有很大的危险性。”他希望博物学能够有助于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这种倡导的无力他也很清楚,但他认为:“博物意识和环境意识一样,单靠它们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但没有它们更没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他告诉记者,按现在流行的标准,博物学没有用处。它不能用于赚钱,也不能用于获得超一流的科学发现,还原论科学比它更有效。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流行的标准有问题。博物学的最大作用是让我们谦卑,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现代人喜欢去游乐场,这类活动固然刺激, 但它会越来越提高人们的兴奋阈值。社会应当多样化,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对此他并不反对,但他更倡导以博物活动作为休闲方式。注意周围的草木、石头、动物,找到它们的名字,发现它们的故事,会给人带来恬淡的心情、雅致的情趣,生活中会增加许许多多的美。“如果强调‘素养教育’的话,它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刘华杰说。

  现代市民居住在高层“鸽笼”中,常常梦想拥有别墅,拥有一个大花园。刘华杰认为,这其实并不难,只要换一个视角,花一点点门票钱,就能享受到:“大城市,譬如说北京,有很多植物园,去里面玩就行了。一点也无须为里面的花草操心,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那难道不是属于自己的大花园吗?可普通市民又去过几次?” 他觉得北京诸多植物园就像自己的后花园一样,也希望别人有这种感觉。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