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8月23日出版的第34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记者任卫东、王博、何问采写的报道《祁连山“底色之变”》,生动展现了在习关切下,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一段时间内,祁连山遭遇过度开发,局部生态受破坏严重。针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习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在习的关切下,祁连山“猛药去疴”。截至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祁连山保护区内人为破坏基本禁绝,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
祁连山生态安全,习亲自“出题”亲自“验收”。2019年习在甘肃考察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进程中,祁连山完成了生态“应急修复”,偿还了多年的生态欠账,沿线地方也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宝贵共识,在“绿色之变”中寻求“富足之变”。
问责一地,警示全国。其后,秦岭、贺兰山、长江等大山大河纷纷启动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理念逐步落地,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速建立。
甘肃因整改整治倒逼出的科学治理、协同管护、系统修复的经验和实践,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提供了借鉴和参照。然而甘肃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从“深绿”到“常绿”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祁连山为标志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铁腕治理,彰显着中国致力保护家园、共建美丽地球的坚定决心。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知到行,代表中国人民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守牢深绿底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中国的主动选择。
如今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努力将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