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草局简报专题刊发《湖南建成涉林大型工程生态感知系统》,推介我省建成涉林大型工程生态感知系统经验做法。
针对当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等涉林大型工程密集上马、生态破坏形势严峻等情况,湖南省林业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筛选大型涉林风电光伏项目293个,从2024年起持续三年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监测评价,初步建成涉林大型工程生态感知系统,弥补重审批轻管理、重评价轻监测短板。
一是搭“天眼”,建成远程视频监测网络,让大型工程可感。全省投入近1.4亿元,建成互联互通的全省林业大数据平台,整合自然保护地、湿地、森林防火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中视频监测系统,在省内涉林大型工程周边布设、共享铁塔高清摄像头2.7万个,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初步搭建瞬间可感的远程监测网络,实现对涉林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时、动态监测。同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生物多样性识别、预警、分析、决策和研判体系,对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监测信息及时预警。
二是布“人眼”,建成新型监测管理体系,让大型工程可测。为解决谁来监测、监测什么、怎么监测难题,建立完善基于第一手资料、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日常监测体系。一是由距离最近的人来监测。发挥基层5.5万名护林员和60%以上的乡镇拥有林业工作站的优势,按照“省统筹,市组织,县负责,乡实施”原则,把监测工作落实到乡镇林长办一级,由县局负责、乡镇参与、护林员落实,聘用居住在大型工程周边的护林员或者原住民参与监测,形成监测实地图片,以最小成本、最近距离把监测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二是用最简约的指标去监测。为解决调查指标过于复杂、操作落地难、成本投入高问题,将监测指标简化为大型工程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植被、生态效益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既全方位覆盖项目,又易于操作,便于落实。三是用最管用的方式来监测。探索形成县市区和乡镇负责日常监测、定期记录,市州负责重点监测、协调督管,省局负责智能监测、评估分析的操作模式,层层发力,级级互动,全面掌握大型工程的运行、施工、影响情况。
三是设“慧眼”,建成动态科学评价机制,让大型工程可知。一是以图建库。对纳入评价的涉林大型项目,综合远程视频监测、日常监测情况,将所有月度日常监测图片、远程视频摄像图、项目红线图、航拍图汇总形成大型工程监测数据库。二是以库定级。依据监测图片特别是航拍图产生的大型工程对生态植被的破坏面积等量化数据,形成大型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级,根据影响大小确定为红色、黄色、绿色等级。三是以级促改。根据不同等级分类处理,对绿色等级的进行推广,对黄色等级的进行警示,对红色等级的进行督办,督促建设单位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大型工程生态感知系统建立后,全省34家风电企业,在候鸟迁徙季节采取减速、限速停运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电项目对候鸟迁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