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植被茂盛,物种繁多。可以用“三个一”表述,即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是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拥有清凉峰、牯牛降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山大鲵等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安徽唯一全域开展这项工作的地级市。目前,黄山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已投入专家千余人次,调查范围包括生态系统、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大型真菌、淡水水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歙县作为试点县基本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祁门县、黄山区已完成中期评估,黟县、休宁县、徽州区和屯溪区正在按时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今年8月底,黄山市发现各类生物物种6031种,这里面包括陆生高等植物2596种、哺乳动物62种、鸟类251种、两栖动物37种、爬行动物58种、昆虫1960种、大型线种、浮游植物220种。调查中发现并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9种,受威胁物种100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82种;其中包括银杏、红豆杉、中华穿山甲、梅花鹿、黑麂、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15种,大籽猕猴桃、无柱兰、蛇雕、黄喉貂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114种。在稀有物种方面,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中国特有物种——野生银杏、植物界“大熊猫”红豆杉在黄山区、歙县、休宁县多地发现。在环境指示物种方面,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只在水质优良的水域栖息,如今已遍布黄山市各区县;对水质和水生环境要求很高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扭尾曦春蜓,在休宁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等地均有发现。同时,其他典型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如长麦穗鱼、费氏肥螈、中国瘰螈等也在黄山市多地屡屡现身,反映出黄山市的河流湖泊不仅水质优良,而且水生态稳定向优。在陆生生物物种方面,全市多地出现凤头鹰、林雕、红隼、斑头鸺鹠等鸟类猛禽的调查记录,在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等地山区发现黑麂、中华穿山甲、豹猫等一、二级重点保护哺乳动物,休宁县成为安徽省本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首个记录证实有亚洲黑熊分布的区县,表明黄山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食物链完整性。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存有野生长序榆树种60多株,是安徽省最大一处野生长序榆种群地,在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野生金兰,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频频出现,证明黄山市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此外,一大批新记录物种也加入黄山市生物大家庭。2023年,黄山市发布了牯牛石豆兰、蔓生景天、黄山马蹄鳖、黄家岭脊蛇等13个(牯牛铁线莲、安徽麝鼩、雕鳞松塔牛肝菌、黄山松塔牛肝菌、东方牛排菌、黄山新襀、小神穴步甲、黄山皖穴步甲、诧穴胫步甲)全球新物种。绿裙边翠蛱蝶、虎灰蝶、土佐景天、巫山浅裂繁缕、瘤鼻象蜡蝉、硕出尾蕈甲等30多种安徽省新记录物种也在野外多次记录到。不断优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落户”黄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恢复,各种珍稀物种层出不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下一步,在稳步推进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基础上,黄山市将继续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积极推动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实施更大范围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潘祯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