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博士后刘小容等研究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全球尺度下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抗旱性的差异。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具有显著不同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被认为是影响这两类菌根树种全球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菌根真菌帮助宿主植物吸收水分,并提升植物抗旱性。然而,全球尺度下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在抗旱性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植物的抗旱策略是否影响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分布格局尚不清楚。

  该研究建立了包含全球308个样地1457种木本植物(其中,1139种丛枝菌根和318种外生菌根植物)水力性状的数据库,通过对比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植物水力性状的差异探究这两类植物在抗旱性上的差异,发现丛枝菌根被子植物比外生菌根被子植物具有显著更低的抗旱性,特别是在湿润的地区或生物群系;然而丛枝菌根裸子植物比外生菌根裸子植物具有显著更高的抗旱性,特别是在干旱的地区或生物群系。同时,相比于外生菌根木本植物,丛枝菌根木本植物的水力性状具有更高的变异范围,包括种间和种内变异性,以及对环境水分条件更高的敏感性。

  该研究将不同菌根类型树种抗旱性的差异研究从个体水平扩展到了全球尺度,厘清了全球尺度下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在抗旱性上的差异,揭示了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对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抗旱性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抗旱策略也可能是影响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分布格局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这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生长、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