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兰巴托8月20日电(记者王宁)无垠的草原上吹动着紫色的花浪,由中国专家种植的3000公顷紫花苜蓿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之上,中蒙两国搭建起了坚实的农牧业合作平台,“南南合作”二期项目也即将于下月展开。
尽管首期“南南合作”已经结束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推广研究员吉尔格拉还是经常接到来自蒙古国的电线日就将有一批蒙古国人士参观内蒙古的奶牛养殖,已经陆续有200多人在项目结束之后来到中国参观。
苜蓿草别名幸运草、四叶草,被称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的蛋白含量是普通牧草的五倍。紫花苜蓿的种植不仅为绿色草原增添了色彩,经过“南南合作”一期19名专家的努力,漠北严寒之地也有了温室大棚。联合国驻蒙古国粮农组织项目执行官吉格吉德普鲁告诉记者,蒙古国最北侧的库苏古尔省2月份也能使用温室大棚。
吉尔格拉认为,农牧业及周边行业是两国间加强合作的“蓝海”。“蒙古国土地广袤、土地使用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并且两国间运输便利,”吉尔格拉说,“饲料种植不仅满足蒙古国当地的需要,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同样可观。”
中蒙农业企业间涌动着合作的商机,两国农业合作社、科研机构之间的往来同样密切,蒙古国草原委员会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展“新牧区建设”研究,蒙古国逐步接受来自中国的种子农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
2010年冬至2011年春,蒙古国曾有840万头牲畜死于大雪灾和暴风雪。吉尔格拉表示:“把苜蓿和玉米作为青贮饲料能有效增强蒙古国畜牧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播撒种子,草原勃发出新的希望。中国专家们辛勤的耕耘获得了蒙古国社会上下的认同,19名专家2012年获得蒙古国政府颁发的“劳动奖”。今年9月份,中国9名专家将赴蒙古国开展“南南合作”二期合作。
2008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设立信托基金,用于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中蒙“南南合作”项目是第一个利用中国政府信托基金支持的项目。
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专家及技术员深入到蒙古国8省2市的29个企业及部门提供技术服务、援助农机设备、邀请蒙方人员到中国实地学习,在紫花苜蓿等饲料生产、家畜品种改良、蔬菜种植、蛋鸡饲养等领域与蒙方分享经验和技术。
2014年3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的见证下,中国和蒙古国两国农业部门及粮农组织签署了“南南合作”二期项目三方合作协议。中国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介绍说,在中蒙“南南合作”二期项目框架下,中国将与蒙古国在畜牧、饲料、园艺、家禽、养蜂、水产等领域开展为期两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