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气象局对降水预报产品和用语进行规范,以有效提升预报服务效果。今后,“中阵雨”、“中雷阵雨”等非规范性预报用语将不会出现在降水天气预报中,而公众将会接收到包含降水量、降水等级等更为精准的预报信息,比如某地在未来某时段内“将有小雨,雨量为5至8毫米。”

  根据规范要求,今后,全国各地气象部门都将使用24小时降水量分级标准,而不再使用12小时降水量分级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和政府决策部门更熟悉24小时的标准。

  以小雨等级为例,12小时降水量标准规定为“0.1毫米至4.9毫米”,而24小时的标准是“0.1毫米至9.9毫米”。“如果某区域出现小雨天气过程,有的地方给出4.9毫米的降水预报量级,有的地方给出9.9毫米的预报量级。对公众而言,这容易产生混淆。”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处长黄卓解释说。

  此外,降水量值和降水落区预报用语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中,预报时段在6小时以内或12小时以内的精细化降水预报,要包含“多少毫米至多少毫米”的降水量值,以及“雨、阵雨、雷阵雨、雪”等降水相态的清晰描述。同时,针对几天内的某一次降水过程的总体描述,要以24小时间隔中最大的降水等级为主。比如,4日小雨,5日大雨,6日中雨,应表述为“4日至6日有一次大雨天气过程,过程雨量为多少毫米至多少毫米。”这有助于提醒公众注意影响最大的降雨过程,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此次规范明确要求不应使用如中阵雨、中雷阵雨等非规范性预报用语。黄卓解释说:“中雨、大雨是对降雨量的描述,而阵雨则是对降雨过程的描述。‘中雷阵雨’等的用语不能十分准确地表达天气情况,因此,我们主张采用‘中雨并伴有雷电过程’,这可能更准确。”黄卓表示,在预报用语中强调降水量值,除了能较好满足公众需求外,还能满足其他行业领域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