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晒了一个月插花、养绿植的照片、视频后,这个月,市民罗玺的朋友圈画风一转,开始晒厨艺了——每月一个“生活主题”,是他的“新年新气象”。
上个月底,小红书一条“主题月生活法”笔记火了,收获4.2万次点赞;几乎同一时间, B站上一条同样关于这一主题的视频播放量达到111.2万次,一度排到全站26名。去年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的“主题月生活法”,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实践。
何谓“主题月生活法”?按照众多网友的实践总结,就是每月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固定主题,可以是自己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某一件事,在这一个月时间里,除了上班、学习等固定生活之外,将业余时间优先投入这一主题的活动中。
一批实践者正乐此不疲地在社交媒体上记录每月的“主题”,赞扬碎片时间被有效利用,甚至称其“逆天改命”。然而,这一生活方式真有如此神奇?
“替大家试过了,‘主题月生活法’线日,一名网友在小红书上记录了自己实践“主题月生活法”的心得体会。按照这位网友的介绍,一年前她的生活奔波于公司与家之间,“完全是两点一线”“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陷入了严重的虚无主义”。
而她从另一位网友身上获得启发,开始尝试主题月生活法的方式“自救”。经过一年实践,不再沉迷手机,碎片时间也不会觉得无聊,生活有了支点,专注力、行动力也在变强,并且从一开始的“刻意引导自己去做月度任务”到后来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生活正在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中。
这条笔记获得了4.2万次点赞,被超过3万人收藏。评论区里,不少网友都在讲述自己生活的困扰、分享自己的探索心得。
罗玺也是受到这一生活方式鼓舞的人之一。1992年出生的他在30岁后总感到焦虑,“而立之年好像还立不住,对新事物似乎心有余力不足。”从事财务工作的他跟数字打交道,下班后“只想放空”,大部分时间花在刷手机上,“一边嫌弃短视频一边停不下来。”去年他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人介绍主要题月生活法,随着年底多项检查超标的体检报告出炉而决心改变。
罗玺父亲喜欢养绿植,春节期间家里又要摆设年宵花,站在父母位于浦东三林家中被绿植包围的阳台上,他把“植物”定成了自己首个“主题月”的主题。“感觉还不错,增加了新的知识,跟我父亲的交流也多了。”随后他把第二个月主题定为“烹饪”,已连续一周至少每天在家做一顿饭,“早餐也不马虎”。“厨艺里藏着生活智慧,比如买同样的菜如何在保质期内兼顾不同做法,菜上锅后的时间如何收拾灶台和洗碗,这不就是统筹法吗?”实践才一周,他发现自己开销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二,“不比不知道,自己做饭真的比外卖和餐厅实惠太多了。”
确定每个月的主题可谓这一生活方式成功的前提。按照去年悄然流行起的主题月生活,主题大多是此前未曾接触的新鲜事物,此前这一生活方式的拥趸就罗列出一年中“学韩语”“看哲学书”“家居整理”等多个未尝试过的主题。如今不少年轻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主题进一步扩大,成了“想去做或是应该坚持但没有坚持的事”。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设置的主题设置非常具体,例如有人将其中一个月设置为“喝水月”,每天记录自己喝水量以督促多喝水。市民黄蕾去年几乎每月生活消费都在万元以上,这让她非常好奇“钱都去哪儿了”。她把今年3月定为“消费计划月”,在不改变消费方式的情况下记录每一笔消费流向,甚至连去餐厅点菜的价格也要记下;4月则定为“减少消费月”,在分析三月账单后减少支出。
相比改变当下生活习惯,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乔亦更在意这一生活方式对心态的改变。“手机这样无远弗届的工具,让人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丰富与精彩。”她今年三月的主题定为“阅读”,下一个月则是“读书笔记”,“将每个月的主题置于优先级,可以让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和执行保障,对重新找回生活节奏有帮助。”她很赞同小红书上那位坚持一年主题月生活方式网友的一句话,“‘完成这件事’本身就是目标。”
随着这一生活方式受到追捧,各类相应资源也应运而生。在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以月为单位的手账本,每月计划、每日执行情况都有对应篇章;有人画出了思维导图,从主题的目标出发分解到每一天的具体流程;还有人制作了“月报PPT”模板,供实践这一生活方式的网友“自我汇报”。
然而这一生活方式真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高效,甚至“逆天改命”吗?去年开始实践这一生活方式的市民刘诘直言“就那么回事”。刘诘是影迷,一开始他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设置了不同主题的电影月,但悖论很快来了:“去年8月我设定的是‘恐怖片’月,那《奥本海默》我等到9月再看吗?”在他看来,主题月生活方式有“拗造型”之嫌,“明明生活就很丰富,为什么要刻舟求剑?”文博爱好者陈昕也没能实践这一生活方式:“全年都有不错的展览,好像把哪一个月定为‘看展月’都不合适。”
而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自己因主题月生活法有所改善的网友也受到质疑。例如有人将自己的主题月定为“宠物月”,让自己尝试饲养宠物,就被部分网友质疑“难道过了主题月就不再管这些宠物了吗?”在他们看来,主题月有些主题是可以独自完成的,但有些涉及到动物或他人的主题则必须慎重,“动物和他人都不应该成为你探索兴趣的代价。”罗玺也坦言,这个月跟父亲绿植聊得少了,“他有点失落。”
“看到‘主题月’这个东西心头一紧。”在那些实践主题月生活方式的笔记、贴文的评论区里,不少从事教育、企业行政等工作的网友纷纷表示“似曾相识”。“在学校期间其实就有很多诸如阅读周、体育月这样的活动,但让自己的生活这样运行是否真的有效?”曾从事工作的施先生注意到不少网友罗列的主题包含阅读、写作等,“这些习惯应该一直保持,仅仅是一个月的‘优先级’实践不可能对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在他看来,与其每月寻找新的主题,不如将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更合理,将好习惯持之以恒。
“新年愿望、生活清单、立flag……主题月生活法以前就有过很多种面目,只不过新的说法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在反对者眼中,比这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但作为新加入的实践者,黄蕾仍认为这是一种“不应该被神话的方法论”。乔亦也认为,主题月生活法能对一些适合的年轻人起到积极作用,“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