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梅文化源远流长,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国花”牡丹。在中国文学史和绘画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梅花诗词文赋和梅花绘画。在梅花盛开时节,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见天地、见自然、见人见己。时至今日,由于梅花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以及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梅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服饰、陶瓷、屏风、手扇等,梅花图案和纹饰早已作为审美和品性的代表,进入众多的文化设计作品中。
梅作为先秦时代的重要调味料,在饮食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西汉出土的竹简上,就见记有脯梅、元梅等果梅加工品的字样”。(刘敦娴、周戎恺:《梅文化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4,第61页)大体而言,与梅花相关的食物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梅子、梅花作为原材料,另一种则是将其他原料制作成梅花的形状(如糕点)或印上梅花图案。宋代的“梅”元素食物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以前一种为例,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北宋开封城内有党梅、梅汁、梅子姜(见《东京梦华录》卷2)、梅花酒、香药脆梅(见《东京梦华录》卷7)等。又依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南宋临安城里可见到的以梅为原料的食物包括糖脆梅、乌梅糖(见《武林旧事》卷6《果子》),以及雕花梅球儿、青梅荷叶儿、椒梅、姜丝梅、梅肉饼儿、杂丝梅饼儿等(见《武林旧事》卷9《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此外,梅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言:青梅可以治疗“喉痹乳蛾”,陈白梅可以治疗“赤痢腹痛”,乌梅的作用更是包括治疗“泄痢口渴”“小便尿血”“大便不通”“蛔虫上行”“伤寒”等(见《本草纲目果部梅》)。
疏影横斜的梅枝与迎寒傲雪的梅花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追捧,以此为主题制作的器皿自然不胜枚举。以陶器而言,梅花纹唐三彩陶罐和“梅桩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桩壶”为江苏宜兴紫砂壶的一个品类,以其壶身形似梅桩、古朴雅致而得名。中国的制瓷业发展略晚于制陶业,但带有梅花装饰的各类瓷器数量更为庞大。宋元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出土可见的北宋磁州窑、南宋吉州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中都不乏梅花题材的瓷器工艺品。以今天宜春市博物馆馆藏的几件吉州窑瓷器为例,均采用“折枝梅纹”的装饰技法,黑釉白梅的色彩对比十分抢眼,是我国古代制瓷业高度发达的体现。
除陶器和瓷器以外,漆器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日本的漆器知名全球,“Japan”一词的本义便是指“漆器”,但历史上日本的漆器却是由中国传入。漆器相比于陶瓷容易腐烂,存世数量较少。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和上海博物馆的清代卢葵生仿明代文征明遗物所做漆沙砚,都是不可多得的以梅花为题材的漆器(张薇、王其超、张行言:《中国古代装饰艺术领域内的梅文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月特刊,第28页)。
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2,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32页)
可知宋人以四时花卉装饰衣服,梅花即代表着冬季。明初王逵《蠡海集气候类》云:“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世所异言,曰始于梅花,终于楝花也。详而言之,小寒之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醿,三候楝花。花竟则立夏矣。”尽管王逵的这套“花信风”体系值得商榷,一些物候在时间上也存在错误(如梅花绽放实际要晚于小寒),但后世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解释多来源于此(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风 ”考》,《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第116页)。“梅花风”的说法在宋人诗词中并不鲜见,梅花盛开于寒冬时节,冰梅图案正取材自梅花“凌寒独自开”的习性,象征着高洁的品性又不失美观,广受当时人的喜爱。
梅花的五片花瓣又寓意着“五福捧寿”,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或福、禄、寿、禧、财,均可供人增添喜气。“梅见”系列的logo灵感便来源于此。
关于梅花的绘画当首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又称老村、竹堂等,浙江诸暨人,因嗜梅成癖而被后世称为“梅花仙”。王冕为我们留下的众多的梅花题材画作,如《梅花图》《梅竹双清》《幽谷先春》《画南枝春早》《照水古梅图》《三君子图》等,这当中又以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附《墨梅诗》)最为著名(陈俊愉:《王冕与其梅花诗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月特刊,第6页)。
王冕所画的梅花形态多样,在表达作者所要描绘意境的同时又不失梅花自然的生物性,可谓上上佳品。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数九”的习俗,所谓“数九寒冬”,即从每年的冬至日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周期,数到“九九”便到了春暖花开时节。而为了增加情趣或便于计数,自明代开始人们流行画“九九消寒图”,也称“画九”: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当九朵染完之后,冬寒也就彻底过去了,因此谓之“消寒”。
梅花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尤其常见在砖雕和窗饰等方面。梅花砖雕的款式自古有之,且多于喜鹊形象一并出现。梅花在经历了一个寒冬的等待以后终于迎来喜鹊绕树翩跹,以示春来报晓、喜上眉梢。
窗饰上的冰梅纹也不鲜见。冰裂的破碎感与梅花规整的五片花瓣形成鲜明反差,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除此之外,无锡蠡园四季亭中的“春亭”就以梅花图案装饰其漏窗,以象征春色;苏州邓尉山上的“梅花亭”以梅花作为其平面造型,又在柱子端面饰以梅花图案;杭州花港观鱼牡丹园中的“梅影坡”用黑白鹅卵石铺就一幅梅影画面,这些都是梅花元素在建筑领域的直观体现(刘敦娴、周戎恺:《梅文化初探》,第60页)。(文/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董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