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常发重发区。为进一步推广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保障夏粮夏油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拟在天门、仙桃、枝江、大冶、宜城、襄州、樊城、当阳、松滋、监利、沙洋、京山、钟祥、汉川、云梦、蕲春、武穴、咸安、随县等地建立省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各地开展好两夏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我站制定了《湖北省年度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1.湖北省2024-2025年度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2.湖北省2024-2025年度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广小麦赤霉病可持续高效防病控毒技术,充分发挥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引领作用,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风险,确保2025年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科技支撑、绿色防控”原则,大力推行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力争将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全省小麦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市、县(区),均要建立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中天门市、枝江市、宜城市、襄州区、襄阳市(樊城区)、松滋市、京山市、汉川市、随县为省级示范区。
面积在5-15万亩的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示范区;面积在1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
示范区要选择当地小麦主栽品种,做到品种一致、播种期一致,栽培条件一致、田间管理一致。示范区要设4个以上示范处理(选择不同药剂轮换用药防治2次,每处理50亩~100亩),1个农民自防处理(按照农民防治习惯处理,面积2亩以上),1个赤霉病对照处理(仅赤霉病不防治,面积0.5亩~1亩),1个完全对照处理(所有病虫不防治,面积0.5亩~1亩)。其他病虫按照《2024-2025年度湖北省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防控。示范药剂由各地按照方案要求自行购买。
同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办法》,在9个省级示范区开展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各地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历年实际发生及当年预测情况,在小麦偏重、中等、偏轻发生3个区域均设置试验区。试验区所有处理要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土壤肥力较好、栽培管理水平较好的田块,设置严格科学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病虫害完全不防治区、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5个处理(其中,除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外,其他处理按照相应防控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试验面积分别为5亩-10亩、5亩-10亩、1亩-2亩、0.5亩-1亩、0.5亩-1亩,设3次重复。
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把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贯穿于小麦全生育期,强化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提高防控效果,切实减轻赤霉病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
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麦油和麦豆等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
推行水稻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降低菌原基数;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合理选种抗(耐)赤霉病品种,尤其是江汉平原、鄂东等沿江地区,选种扬麦33、垦麦58、宁麦30等,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并添加多粘芽孢杆菌、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起拌种或包衣,以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必须加强监测、立足预防。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抢晴天轮换药剂进行第二次防治。施药时用足药液量,施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报,合理选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等药剂。产品选耐雨水冲刷剂型,实施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同时,可添加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一起喷施,提高小麦的抗(耐)病性和产量。
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的难题。推荐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低空无人植保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进入收获期,应抢晴天或趁雨歇间隙,选择联合收割机或农机具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使用谷物烘干机进行烘干,确保小麦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含水量在15%以下),并入仓储存。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示范区各示范处理抽穗扬花期实施两遍预防,两次用药须轮换,示范比较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示范区各处理在施药后要注意观察药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如是否有药害、长势长相、生育期等。在小麦成熟期进行定局调查,计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测定千粒重,计算理论测产,并实测产量。
1.示范区相关调查。每处理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1平米面积。按0~4级分级标准进行病情调查。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2.植保贡献率相关调查。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稳定期)开展发生情况调查,记录不同处理区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在小麦收获期,每处理采用对角线点取样,每个点1~2平米,测定并计算不同处理区小麦实际产量。
各县(市、区)植保站要按照附件1要求调查统计相关数据,于2025年6月10日前将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上交所属市(州)植保站,市(州)植保站汇总后报送至省植保总站防治科。9个省级示范区同时上交示范区总结报告、小麦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附件2)和植保贡献率评价报告,另附5张以上试验图片。联系方式:邓春林,,邮箱:。
=(处理区产量-赤霉病对照区产量)*小麦收购价格-(处理区投入成本-赤霉病对照区投入成本)。
油菜菌核病是我省油菜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每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为进一步推广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带动各地开展好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工作,保障油菜单产提升,确保油菜生产安全,制定如下方案。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分类管理、科技支撑、绿色防控”原则,大力推行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力争油菜菌核病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
在油菜主产区仙桃市、武穴市、沙洋县、监利市、钟祥市、云梦县、当阳市、大冶市、蕲春县、咸安区建立省级示范区。其他地区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示范区要选择当地油菜主栽品种,做到品种一致、播种期一致,栽培条件一致、田间管理一致。示范区要设4个以上示范处理(选择同一种药剂防治2次,每处理50亩~100亩),1个农民自防处理(按照农民防治习惯处理,面积2亩以上),1个菌核病对照处理(仅菌核病不防治,面积0.5亩~1亩),1个完全对照处理(所有病虫不防治,面积0.5亩~1亩)。其他病虫按照《2024-2025年度湖北省油菜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防控。示范药剂由各地按照方案要求自行购买。
同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办法》,在10个省级示范区开展油菜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估试验。各地根据当地油菜病虫害历年实际发生及当年预测情况,在油菜病虫偏重、中等、偏轻发生3个区域均要设置试验区。试验区所有处理要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土壤肥力较好、栽培管理水平较好的田块,设置严格科学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病虫害完全不防治区、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5个处理(其中,除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外,其他处理按照相应防控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试验面积分别为5亩-10亩、5亩-10亩、1亩-2亩、0.5亩-1亩、0.5亩-1亩,设3次重复。
根据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特点,以优化农业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主动出击、科学用药,把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贯穿于油菜全生育期,强化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选种优良品种。选种耐密、高产、抗倒、抗病的优质高效的油菜品种,如华油杂50、中油杂501、大地199、利油杂1号、中双18、希望699等。
实行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建议广泛实行水旱轮作,利用稻田淹水促进菌核腐烂,可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减轻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
土壤处理。菌核病常发区结合深翻播种和施肥,选用盾壳霉、木霉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菌核病常发区要深耕深翻,清洁田园,铲除田地周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合理密植,深沟高畦栽培,清沟排渍;科学施肥,增强抗(耐)病能力和抗逆性。
秋播种子药剂拌种是前移防控关口、有效预防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措施。拌种时在重点考虑防治菌核病的前提下,要总体考虑苗期和中后期油菜病虫发生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并添加植物疫苗、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新美洲星等药肥进行包衣或拌种。
蕾苔期田间明显可见茎基部感染菌核病时,应及时选择相应药剂喷施到植株茎基部防治。花期是菌核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油菜开花始盛期(油菜主茎开花率达80%左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左右)可选择相应的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预防,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如遇连阴雨、花期持续时间长等适宜病害发生流行天气,盛花期(75%植株开花)须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进行第二次预防,阻断花瓣接触侵染。生物农药可选用盾壳霉、植物疫苗、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化学农药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异菌·氟啶胺、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配药时可向药液中添加具有增效作用的磷酸二氢钾、速效硼、新美洲星等,以及植物免疫诱抗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达到“一促四防”效果。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率。
大力推进以花期菌核病防治为主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推荐使用低空无人植保机,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示范区各处理花期实施两遍预防,每处理选择一种新型高效低风险农药(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异菌·氟啶胺、腐霉利、菌核净等)防2次,示范比较不同药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示范区各处理在施药后要注意观察药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如是否有药害、长势长相、生育期等。在油菜成熟期进行定局调查,计算油菜菌核病病株率、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测定单株平均有效角果数(结实5粒以上)、角粒数(以接均角果数的植株中随机选取角果计算),计算单位面积理论产量,并实测产量。
示范区相关调查。每处理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调查10株,分别统计发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按0~4级分级标准进行病情调查。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斑。1级为全株1/3以下分枝数(含果轴,下同)发病或主茎有小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含病害引起的非生理性早熟和不结实角果数,下同)在1/4以下。2级为全株1/3~2/3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1/3以下而主茎中上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1/4~2/4。3级为全株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2/3以下而主茎中下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2/4~3/4。4级为全株绝大部分分枝数发病,或主茎有多个病斑,或主茎下部有大型绕茎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3/4以上。
植保贡献率相关调查。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稳定期)开展发生情况调查,记录不同处理区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在油菜收获期,每处理采用对角线点取样,每个点1~2平米,测定并计算不同处理区油菜实际产量。(三)试验总结。
要求调查统计相关数据,于2025年6月10日前将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上交所属市(州)植保站,市(州)植保站汇总后报送至省植保总站防治科。10个省级示范区同时上交示范区总结报告、小麦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附件2)和植保贡献率评价报告,另附5张以上试验图片。联系方式:邓春林,,邮箱:。
油菜菌核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2.油菜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
(处理区产量-菌核病对照区产量)*油菜收购价格-(处理区投入成本-菌核病对照区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