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鲜花盛放,可人们踏青赏花,却只见其美,不识其名。记者近日探访玉渊潭、北海、天坛、陶然亭、紫竹院5处公园和二环路、三环路边的5处街心花园,看花不识花的市民大有人在,甚至超过三成的受访市民连桃花、梅花、迎春花等常见花卉也分辨不出。其实,市民不是不想认,只是识花软件不靠谱,植物标识有欠缺,市民想学没处学。市民期待,有关部门减少“无名氏”植物,共同为市民开发“自然课程”,帮助大家亲近自然,赏花也识花。

  在玉渊潭公园,不少游客举着手机拍鲜花,可发朋友圈时犯了难,“这是什么花?”高频出现。一位家长连蒙带猜,给孩子讲鲜花,“这个应该是榆叶梅吧,可能是梅花,这个得查查。”

  在陶然亭公园,一簇簇六瓣小黄花开得正艳。大三学生王林瑾问同伴:“这是迎春花还是连翘?”同伴掏出手机识花软件,一通拍照,“有说是迎春花的,也有说连翘的,还有说是梅花的,太没谱了。”

  记者在公园里随机采访了近百位游客,约半数不确定常见花草的名字。手机识花软件也犯晕,记者用同一张图片测试,“识花君”和“形色”两款识别结果是腊梅,“花伴侣”识别为吉贝,“拍照识花”的结论是风杨。

  相对而言,公园植物所挂的说明牌是游客识花辨木最靠谱的途径。但在玉渊潭、紫竹院等公园,除垂柳、榆树等少数高大乔木外,其余植物均是“无名氏”。

  天坛公园中,大部分树木植物都有标识牌,写着植物名称、分类、原产地等,甚至牌子上还有二维码,游客扫一扫就能了解植物的故事。不过,树木密集区,植物标识牌往往被遮挡,游客只能抻着脖子看,或是迈过小栅栏,走近几步才能看清。市民张先生说:“希望公园能改进一下展示方式,弄个相对大的图示牌,讲讲每棵树的故事。”

  陶然亭公园和一些街心花园中,能否看到植物标识牌,完全靠运气。“梅花有很多种,我绕着陶然亭转了一圈,至少看到三种梅树,有些挂着牌子。但如果游客只逛一部分区域,就肯定看不全牌子。希望所有公园都能统一规划,把树木的名字都亮出来。”一位市民说。

  梁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他说:“都说故土难离,要留住乡愁。这不能是空话,需要具体的内容去承接。中国人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认识植物,甚至‘五谷不分’并非小事,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亲近自然的课程,让孩子们识别花木,热爱自然,才能热爱家乡。”

  李女士退休后,常去玉渊潭遛弯儿。她几乎认识园子里的每一种花草。“现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果都不认识植物,谈什么和谐?其实植物很有意思,以前我们唱《红梅开》,到公园认识了这种花,每每看到红梅,就想起那首歌和我年轻的时候。”

  大三学生黄圆圆也是爱花者,“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分不清高粱、小麦,韭菜、蒜苗儿的很常见。尽管这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这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才构成丰富有趣的生活。”

  尽管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我与蔬菜交朋友”“关爱身边的动植物”“种植、养殖什么收益高”等活动成为推荐课程,但部分学校的“自然课程”依旧形式大于内容。市民孙先生的孩子刚上小学,他说,学校布置过收集树叶拼贴的作业,但老师只是根据拼出的造型来判断作业是否合格,根本不会问孩子是什么树叶?也不会为孩子讲解树叶的知识。“学校对于自然的教育应该再走走心。”和孙先生一样,不少市民也呼吁学校能重视有关自然教育的课程,帮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