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崇明地域特色花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崇明水仙和西红花两朵“姐妹花”。崇明水仙是栽培历史悠久的本土花卉,在国内水仙市场上独放异彩;西红花虽属外来花卉,但经过长时间种植,早已在崇明生根发芽,开出最娇艳的花朵。近年来,随着崇明花卉产业的大力发展,两朵“姐妹花”历久弥香,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吉祥物之一的“梦梦”,造型灵感就来源于崇明水仙。在“梦梦”的故里崇明,水仙与施家花厢可谓无人不知。崇明水仙是惟一载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的上海本土花卉,是我国两大水仙品系之一。市面上常见的漳州水仙大多为单瓣品种,而崇明水仙为复瓣品种,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玉玲珑”。
崇明水仙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作为商品花卉生产也有100多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优异的水仙品种 , 使崇明水仙在20世纪30年代初便闻名遐迩。那时由于种植水仙的村民大多姓施 , 因此大家都称其为“施家花厢”。当时 , 施家花厢种植面积超过500亩 , 销售的水仙占上海市场的八成,还销售到当时的北平、南京、汉口等地,并出口到美国。后来由于战乱,崇明水仙产业几度沉浮,一度濒临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崇明人又重拾水仙产业。经过最初曲折的发展,近年来,优质崇明水仙已大量上市,为国内水仙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谈起如今的崇明水仙种植,离不开崇明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的孜孜以求。合作社总经理施豪出身水仙世家,从曾祖父开始就是花农,到他已是第四代。他和弟弟从懂事起就开始帮着父母种花、采花、扎花,如今,更是致力于重振施家花厢昔日的辉煌,将水仙花生产做得风生水起。
施豪的水仙从业路,还要从2002年讲起。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绿化工程行业,施豪和他的父亲施克松创办了绿化公司。有了一定积累后,施家父子回到崇明,一心想重拾水仙产业。可在当时,崇明水仙只有零星种植,难觅芳踪。于是,父子二人从收集种源开始,花了3万元,从10多户散户手中收集了2500斤种球。
当时村里许多人笑他们“傻”,因为在这之前很多农户尝试种植水仙都以失败告终,引进的外地品种又水土不服, 种球总是长不大,而本土品种很多又都消失了。当时,甚至有一些专家也为崇明水仙的发展判了死刑。为了保留崇明水仙仅有的一点种质资源,也为产业发展留下希望,施豪和父亲从3亩地开始育种扩繁,到2007年扩展到8亩。当年,县林业站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施家在种植繁育水仙花,在调研后拨了4万元经费,支持他们的水仙保育工作。于是,施豪建设了温室开始设施栽培,发现水仙长势喜人。同时,他和父亲还专程去漳州同当地花农交流种植经验,经过整理,吸收形成了一套适合崇明水仙栽培管理的技术模式。看到收获的水仙球能长大,施豪开始思考如何规模化发展,复兴祖业。
2009年,施豪投资300万元新建了一处水仙花基地,2010年被列为区域特色产业项目,种植规模扩展到110亩。2013年和2015年的产业项目,又使整个基地迅速扩展到260亩,至今已发展到500亩。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让施豪深感搭上了崇明发展的顺风车,带着他不停往前跑。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与爷爷那个年代相比,我们真是遇到了好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政府为我们打造了很好的平台,积极参与各地农产品展销会,为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大帮助。”
2011年,合作社生产的水仙开始上市。当时市面上占绝对优势的是漳州水仙,如何推广销售崇明水仙成为摆在施豪面前的最大问题。经过调研,他决定利用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上海和崇明的距离优势,采取以质取胜的策略来赢得市场。“我们可以将含苞待放、状态最好的崇明水仙及时投放到市场。”施豪说。从最初寻找经销合伙伙伴,到2015年在上海龙大花卉市场设立第一家崇明水仙批发店,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的客户、品牌、技术等逐渐稳定下来。
目前,百叶水仙花合作社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走批发市场的大众化产品;一类是走零售市场的高端礼品花。相比批发价十几元一盆的大众化产品, 价格高达几百元一盆的礼品花利润更高且供不应求,目前市场上没有销售,只能在基地预订。去年,仅礼品花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今年,施豪准备对礼品花从底座、花盆到开花株的产品外观申请专利。
生产水仙商品球需要3年时间,在施豪看来,没有十几年生产技术的积累,很难做到规模化生产。“有的客户一个订单就有近20万元,有的客户对开花日期都有明确要求,必须要大年初一或初二开花。”施豪说。目前,百叶水仙花合作社对水仙的花期调控技术已非常成熟,以去年北京世园会为例,他们成功在5月2日评审当天,让展品实现了80%开花的最佳状态。
为了进一步丰富品种,施豪与上海交大农学院合作,引进了多个洋水仙品种进行试种。同时,与落户崇明的荷兰球根花卉企业开展品种和技术方面的交流。如今,合作社开始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希望共同做大崇明水仙产业。
施家花厢和崇明水仙的复兴之路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水仙花的忠实拥趸一直在鼓励施豪和他的父亲。一次,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大早赶来买水仙 , 谈起原因 , 她说:“我妈妈90多岁了 , 一直记得施家花厢 , 就想闻一闻几十年来没有闻到的水仙花香。”
西红花,一个看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但说起它的别名藏红花,更为人熟知。西红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原产于伊朗和欧洲,经由西藏传入我国,故有藏红花之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藏并不出产西红花,全国约七成的西红花都产自崇明。
作为国内最大的西红花产业基地, 崇明和西红花结缘已久,规模化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西红花种植十分讲究,适宜在冬季气候温暖、生育期有适当降水量、后期气温缓慢上升的环境中生长,而且生长环境不能有任何污染。崇明绝佳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西红花的繁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有引种。在崇明,西红花种植一般是11月底球茎入土进行大田种植,经过180天田间管理,次年5月将球茎从土中挖起转移至室内,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继续培育。崇明生产的西红花,色泽光亮,花丝较长,西红花总苷含量比进口产品高出一倍以上, 是上海市特色道地药材,是崇明品牌农产品之一。
在崇明西红花种植企业中,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堪称佼佼者。在上药公司建设镇基地的西红花文化展示厅内,静静陈列着西红花原产地、历史记载及药用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产品开发等信息,堪比一座小型的西红花博物馆。很多来到崇明的人,都是在这个展示厅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西红花。谈起上药与西红花结缘的历史,基地技术及项目管理经理苏登科介绍说,1979年,上药公司从日本引进西红花球茎取得成功,拉开了国内种植西红花的序幕。公司完成的西红花栽培及种球复壮技术,曾获得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30多年来,上药公司先后承担了崇明西红花种植及加工、花丝统购、农户技术辅导等一系列科研及推广工作。通过“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广种植新技术,并常年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先后带动2500户农户种植西红花,合计种植面积近2000亩,最高产量曾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西红花花丝加上种球的收入,每亩可达3万元,远高于一般经济作物,已成为崇明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近年来,由于农户种植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上药公司先后在崇明建设镇、庙镇建立标准化种植加工示范基地250亩,标准化栽培房5000平方米,配备完善的机械化种植设备、烘干设备、仓库设施等,为西红花的标准化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上药公司已形成了“公司+示范种植区+农户+科研”的运作模式,公司提供对下属收购站及示范农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监管生产, 统一收购、加工、储藏、销售产品。同时,还承担了新技术研发、推广、示范等任务,积极带动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为了加快行业标准的建立,上药公司通过物联网技术开发了溯源系统来保证产品品质。“这套系统就相当于给每家种植户办了一张‘身份证’。扫描‘身份证’信息,就可以确认种植户信息和花丝等级。产品包装也有溯源二维码,可以查到种植、采收、加工等信息,只有达到标准的产品才能最终流向市场。” 苏登科说。未来5年内,上药公司计划建成示范基地400亩,配套设施8000平方米,力争年自产西红花1000千克,收购2000千克,形成3000千克的产业规模,实现基地产值上亿元。同时,加强科研投入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成为集西红花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领军企业。
前几年,崇明西红花在国内市场上“一家独大”,产量最高时可占到国产西红花的90%。最近几年,由于西红花在浙江、安徽等地陆续规模化种植成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市场新形势,崇明西红花种植户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探索新的种植和营销模式,开发西红花大米,制作西红花崇明糕,研制西红花面膜等,不断解锁西红花新的打开方式。由上药公司开发的藏红花面膜目前已推出6款,问世至今市场反应很好,面膜生产线一直处于加产状态,去年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崇明西红花产业优势突出,要使其有更大影响力,就要进一步打响品牌,延伸西红花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崇明西红花的美誉度。”苏登科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广州峡石村通过放飞大量“益蚊”控制伊蚊种群密度 七年未发生一例登革热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