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比较适宜油茶生长,但为何长势不好?”“树苗来自油茶主产区,产量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在贵州省荔波县洞托村的油茶基地里,林农们正七嘴八舌地向专家问个不停。

  “要想油茶长得好,让树枝透光、透风是关键,修剪枝叶有助于更好挂果。”“后续管护不到位,品种再好也没用。”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站长、研究员罗扬现场展示,一边将多枝、残枝全部剪除,一边向林农讲述“先下后上”“留小不留大”的修剪原则,林农们纷纷点赞。

  这是贵州组建“1+N”林业科技服务团走进产业基地,帮助林农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一幕。贵州紧密结合林草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加大林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由一名首席专家与N名省市县专家组建科技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展示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典型示范模式,助力林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家有三根桐,一辈子不用愁。”上世纪80年代,油桐是贵州省经济林种植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但随着石油衍生制品的开发和利用,油桐市场逐渐变得黯淡。在独山县,上百万亩的油桐就曾遭遇“困境”。

  然而,随着科技研发的投入,油桐的功能渐渐被发掘出来,被用作各种新产品、新材料,由过去用于刷漆涂料制作的单一用途,逐渐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方向转变,价格最高可以卖到每吨4万元。

  “这一带的土层好,水分较充足,除了油桐还可以种植夏枯草。”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魏升华向贵州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安仁建议,除了发展油桐产业,还可以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产业,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

  魏升华认为,通过多元发展林下经济,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效果,“把中草药种植在树下,可以保证它的生长周期,使有效成分得到积累;相反,用好田好土去栽培,通过施加肥料缩短种植周期,可能看似高产但药效却大打折扣。”

  “我们在独山和六枝都做了试点,在不影响耕地的前提下,已在旱田中穿插种植油桐,亩产收益可增加两千至三千元。”杨安仁在尝试引入各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在油桐树下种植有益的草种来抑制杂草生长,或是种植蜜源植物来开展养蜂业,不仅能减少养护支出,还能提高综合效益。

  如今,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植物能源,油桐产业重新迎来了春天。而作为第三代油桐人的杨安仁,家族产业正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小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海花草便是如此,它能蓄留自身重量20倍左右的水分。“它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净化器,能吸附水中的杂质、重金属,改善水质,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具有造水功能。”贵州云上大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孟锦勇说。

  “今年海花草的价格卖到了23元一斤,这么多年它的价格一直保持在20元左右。”孟锦勇直言,海花草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除了能修复生态,海花草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能用作花卉保水、食品保鲜材料,还是很多母婴产品、军事医用产品的基础原料。

  早在2001年,就有台湾、广东等地的商贩来到紫林山村收购野生海花草。但是,过度采摘造成水源地蓄水能力下降,野生海花草变得越来越稀少。怎么办?当地开始想办法,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获得。

  经过多年尝试,紫林山村种出了海花草。2009年,海花草在紫林山村开始大规模种植。如今,全村海花草种植面积达3500亩,并形成标准化、规模化栽培模式,海花草已成为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草”。

  “未来我们还要在海花草基础研究上寻找突破,加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效益。”贵州省林科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弯腰从田里拿起一块海花草说,海花草是个好东西,可研发的潜力巨大。

  小小海花草,长成大产业。海花草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这棵来自兴义,这棵来自贞丰……在独山县五里村350亩的无患子基地上,每一棵树苗上都标注产地、作了编号。“选好种子是关键,如果根基不好,受到低产能、病虫害等问题,就会造成严重损失。于是,我们从全国挑选了118个无患子种源,确保种子质量。”独山县林业局生态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启祥表示。

  “种源的选择,大有学问,不仅要精选,而且还要改良。”李启祥说,无患子的选种育种需要一个“基因库”,通过从全国各地收集优良种源到本地进行栽培,从中挑选性状表现好的种子,再到当地进行大面积培植,最终获得高产、优质的无患子树。

  有良种不够,还得有良法,科技人才是良法的承载者和输出者。在荔波茂兰保护区,有一种植物叫荔波唇柱苣苔,是贵州特有的花卉植物,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由于长期采挖,该物种的野生资源被严重破坏,亟需进行人工选育和栽培。

  2013年,茂兰保护区与贵州省林科院进行联合人才培养,针对荔波唇柱苣苔,向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在保护区内改进试验基地,购置相关物资,引进50株荔波唇柱苣苔开展培育实验。经过近10年研究,茂兰保护区的荔波唇柱苣苔引种、培育、繁殖等技术流程已基本成熟。

  2021年11月,茂兰保护区管理局选取近1万株苗进行野外回归试验,观察发现它们几乎都能正常生长、开花。“实践证明,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贵州省林科院高级工程师李从瑞感受颇深。

  如今,行走在贵州,处处可见林草产业蓬勃发展的身影,油茶、油桐、无患子等让曾经的荒山变了“绿”,灵芝、石斛、板蓝根等成了重要的经济林作物,越来越多的人正依靠科技靠山吃山,走上一条绿色生态的富民发展之路。(王钦、实习生 李丽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支教、支边服务,将青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本版推出3位青年志愿者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支教和支边过程中的奉献与奋斗。…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抓住政策机遇,茅台集团尝试通过资源整合、数字融合、文化相合、品牌聚合、管理与服务结合等手段,重塑茅台的营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