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与她家仅有一墙之隔,院中的样貌却是天壤之别。按照父母的话说,家里人就是“太懒”,干不了那种侍弄花花草草的“精细活”。原本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等它结果,不过每年也就摘果子的时候开心,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理这棵树:叶子掉了要扫,枝条乱了要剪,营养不够了还要施肥……最后,因为实在觉得费事,索性就把这棵树锯了,理由是院子里的蚂蚁越来越多,思来想去可能是树招的,于是就果断“断舍离”。
树没了,一家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觉得地方大了不少,在院子里活动更自由了。不过,这却惹来了邻居奶奶的一通“嘲笑”,她说我们这是“不懂得热爱生活”。
养花养草就是热爱生活吗?我对此尚持怀疑态度,但是经不住奶奶的盛情邀请,还是去她家的院子里看了她养的花。奶奶平日一个人居住,院子却打理得十分精致。她自己搭建了多层花架,每盆花草都摆放得错落有致、井井有条。她边说边介绍起自己养的花,就像介绍自家孩子一样满心欢喜。临走时,她还送了我一盆多肉,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养多肉。我只得连连点头,心想:这波“年轻人”的潮流恐怕是赶不上了,不是自己手残养不好,实在是没有这个爱好。
不过,邻居奶奶对花草的精心照料我虽然学不来,但她这种精神状态却着实令我羡慕。她确实热爱养花,但也被花草“反哺”——她始终活在对生活的期待中,期待草木茂盛,期待一束花开;而生活也对她不薄,她爱花,生活就给她花,她爱生机,生活就给她生机。
这是我曾经搭档的一位心理咨询师说的。那些年我前前后后搭档了许多有趣的同事,其中一位就是公认的“养花达人”。按照办公室同事的说法,她属于“养什么都会活”的人。她有个好姐妹,不知从哪里弄了盆芦荟自己养,养了没一个月就全蔫儿了,扔掉又不忍心,就来求她“医治”一下。结果,她接手了没半年,那盆芦荟就长得生龙活虎,她还分出好几盆送给同事。大家形容她养的东西十分“疯狂”,就跟着了魔一般使劲儿长。
她却说:植物都是有能量的,恣意生长是刻在它们DNA里的密码,只要有水、阳光、空气,它们就会努力活着,“养一些植物,人也会从中获得力量”。大概正因如此,植物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养花养草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心灵放松的体验,照料着花草,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通常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催生出自我满足的感觉。
这大概就是养花草的人会时常心情愉快的原因吧。实际上,生活本身就在那里,而我们如何评价生活,恰恰来源于我们的自身体验。所以,如果感到有些不开心,不如养些花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