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而坚强。人生的魅力就在于遇险过险、遇难克难,不断挖掘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经历苦难后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在武警陕西总队咸阳支队执勤八中队训练场上,28岁的郑明岗依然佩戴着假肢与年轻的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残肢末端与新换的假肢仍在磨合,厚厚的老茧再次被磨破,汗水和血水混在一起,缓缓地流出,在假肢上留下一条条斑驳的印迹。郑明岗脸上却是一片云淡风轻,微笑中带给人温暖的力量。他用毛巾擦去血迹,戴上假肢,又投入到训练中。

  时光回溯到2014年5月,厄运不期而至——原本健康的郑明岗突患动脉血栓脉管炎。当时,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认为自己年轻且一向体健,没及时去检查,等被中队官兵催着去检查时病情已经恶化。

  病魔来袭,郑明岗先后经历了6次截肢、4次抢救的残酷磨难,最终失去了左小腿。截肢后,他像马栏山区倔强的马栏花那样绝壁生长、迎风绽放,再次成为一名尖兵,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荣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全国自强模范”。

  郑明岗说,其实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入伍至今,始终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激励他奋力奔跑。

  马栏山区的天空,如同一泓清澈而深邃的潭水,蓝得彻底、蓝得纯粹。马栏山的兵都有一个习惯:仰望天空。他们说,蔚蓝的天空见证着马栏山发生的一切。

  上士伊朋与郑明岗相识近10年。提及郑明岗,伊朋说:“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10年前,也是一个晴朗的冬天,天空蔚蓝如洗。80多名新兵来到大山深处的这片营区,郑明岗就是其中一员。晚饭后,新兵被分配到中队的7个单独执勤点。当时,伊朋和郑明岗被分到了相距30多公里的两个执勤点。

  “太普通了。”上士伊朋时常被人问及与郑明岗第一次相遇时的场景,但他怎么也想不起来那时郑明岗的模样。“那么多新兵站在一起,根本看不出郑明岗有什么特别之处。”

  两年后,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厚厚的积雪封住了通往伊朋所在执勤点的路,物资给养即将告罄。踏着积雪,郑明岗和其他几名战友沿着崎岖的山路送来了给养物资。

  在伊朋的记忆中,这是他第一次注意到郑明岗:面庞黝黑,双手被冻得通红,鞋子和裤腿早已被雪水浸湿,头上冒着白色的雾气。尽管累得直不起腰,但郑明岗的脸上还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像温暖的阳光。从那时起,伊朋才觉得这个战友有些不一样——他身上有一种力量,向上而温暖。

  郑明岗说,当兵是自己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18岁时,郑明岗婉拒了母亲“在家经商”的建议参军入伍。穿上军装那天,胸前佩戴大红花的郑明岗倍感自豪。临上车前,父母紧紧抓着他的手叮嘱他:在部队好好干!当个好兵!郑明岗点点头,把第一个军礼献给父母。

  新训期间,他取得了军政第一的好成绩,受到新训大队嘉奖。新训结束后,他主动申请到偏远的马栏山。

  一天晚上,寒风拂动树梢,群星挂满天空。时任中队长王涛把郑明岗叫到学习室,问他:“在部队有什么具体打算?”郑明岗回答说:“我想立功,把更多的军功章挂在胸前。”

  “干好工作是取得荣誉的前提。脱离了本职岗位,再美好的梦想都是空中楼阁。”王涛给他讲起了中队老班长李耀武扎根山区12年的故事,“有梦想才有动力,山沟里照样能飞出金凤凰。”

  那年年终考核时,郑明岗步枪射击打出50环的好成绩,支队特勤排瞄上了这个好苗子。正当他为特战队员选拔考核作准备时,中队给养员被上级调走,中队党支部考虑他素质全面、责任心强,决定让他接任给养员。起初,郑明岗觉得当后勤兵没意思,想撂挑子。晚上躺在床上,他想起自己“当个好兵”的誓言,顿时觉得羞愧难当。

  患病后,他得知截肢的消息,起初他以为只是需要截去左脚大拇指,还问医生:“我还有多久能出院?我想回到马栏山。”可是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手术。

  “郑明岗的体质特殊,对很多药物过敏,只能短时间使用一些特殊的品。”时任指导员李京说,“效过后,必须靠个人意志挺过来。”

  每次术后,郑明岗常因剧烈疼痛而颤抖甚至昏迷。清醒的时候,他靠抓床单和枕头克服痛苦。时任排长曾祥瑞记忆深刻:郑明岗抓烂了20多条床单,体重也从60公斤降到不足40公斤。

  为了减缓痛苦,医生为郑明岗注射了吗啡。刚开始还有些效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身体产生了抗药性,医生不得不加大注射量,从最初的5mg/次、15mg/天到极量。最后,吗啡基本失去了效果。

  病魔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身心痛苦,还有无时不在的生命危险。最危险的是第三次手术后,郑明岗的身体极度虚弱,肌体出现了对任何药物都过敏的变态反应。

  一天,他突然抽搐、呕吐不止,随后陷入重度昏迷,医生连续抢救30多个小时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最后一次截肢手术后的第一天夜里,郑明岗突然惊醒,不自觉地抬起左腿,看着空荡荡的裤腿,泪水再也忍不住。他很明白失去左腿对于军人意味着什么,自己的军旅梦到此为止了吗?病房里,与死神擦肩而过都不曾流泪的郑明岗哭了一夜——他舍不得这身绿军装。后来,他和病友交谈时无意间听说了假肢,这让他看到了留队的希望:戴着假肢证明自己能行。

  装上假肢的第一刻,郑明岗迫不及待地下地行走。第一次练习时,他感觉“就像踩在一块海绵上”,刚站起来就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每往前挪动一步,左膝就传来锥心刺骨的痛,疼得他豆大的汗珠直掉。但他不断给自己加油:“连这点痛都受不了,还怎么当个好兵?”

  一天早晨,护士焦纯看到一个蹒跚的身影出现在院子里。走近一看原来是郑明岗在练习行走,假肢上布满了鲜血,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焦纯赶紧把他扶回病房,检查伤口时看到他的膝盖血肉模糊,心疼得直流泪,劝他两个月后再练习行走,他说:“我要当个好兵。”

  现实和理想之间有着长长的距离。“就靠摔来找感觉。”从练力量、练协调、练耐力开始,一切从头再来……凭着重返战位的执着信念,30天之后,郑明岗已能正常走路。出院当天,他就向支队递交了归队申请:我是一名战士,请求组织让我回归战位!

  归队后,第一次器械训练时,郑明岗不慎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左小腿”甩出了很远,他单腿蹦跳到假肢前,安好后继续训练。一次,中队组织5公里长跑训练,干部考虑他装了假肢行动不便就没通知他。可他却主动请缨,站在了队伍最前面。

  为了达标,别人跑3公里,郑明岗就练习5公里;别人练习5公里,他就穿防弹衣、绑沙袋跑。练习长跑时,他的左膝关节磨烂了,脓血淌了下来,他让卫生员处理后又投入训练。

  半年以后,郑明岗的军事课目成绩全部达到优秀。如今,他单双杠能完成五练习、俯卧撑一口气能做200多个、5公里武装越野取得23分钟的好成绩,还担任了擒敌、战术、器械等5个课目教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尖兵。

  一次,他带领新兵进行擒敌术课目训练,有一招是“顶摔锁喉”,操练者要站在配手的后面,双手抱住配手的小腿,将其摔倒,并跪在他的背上。

  开始是老兵给新兵当配手陪练,但新兵们怎么都练不好,郑明岗说:“我来!”于是他让新兵一个一个地去摔他,直到他感觉动作和力量都到位了才行。

  有个新兵很紧张,不小心将郑明岗的假肢拽掉了,这名新兵“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老兵们知道班长的脾气,这时候就算叫他停,他也不会听,于是就递张纸巾让他擦一下。大家看得很清楚,残肢末端处夹杂着汗水和血水。

  战士飞是个好苗子,但就是训练时爱偷懒。看到飞的缺点,郑明岗决定给他“上堂课”。

  那天,郑明岗提出要和飞比试一下单杠,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这是他的“看家本领”。于是两人就在训练场上比试了一番,最后飞以微弱优势获胜,不料郑明岗又发出“下周再比试”的新挑战。正当他得意洋洋地准备炫耀时,忽然间想到郑明岗的假肢,顿时感到无地自容,“班长不比了,我一定做个好兵。”

  中队官兵都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孬兵,只要在郑明岗悉心教导下,准能变成一个好兵。这几年,郑明岗先后带出了20多名优秀班长骨干、8名战士立功、12名战士入党、2名战士考入军校。他说:“只要自己在部队一天,就要当好兵、带好兵。”

  有人曾这样评价郑明岗:钢的骨、热的血、铁的意志,用不屈的意志对待人生挫折,用赤诚的灵魂标记精神高度。还有人赞誉他为“钢铁战士”……但郑明岗说,没有人生来坚强。

  每次截肢手术后,伤口持续溃烂带来的疼痛让郑明岗几乎整夜睡不着觉。他不止一次问医生:“截到哪里才是个头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脚趾、脚掌、脚踝、小腿一个个被截掉,他的心如同在油锅里翻滚。

  失去左腿,对军人而言意味着什么,郑明岗很明白。曾经他以为只要能保住腿,他就能像以往那样继续执勤训练、继续当班长。

  一天夜里,他从梦中惊醒,不自觉地抬起左腿,看着空荡荡的裤腿心乱如麻:这么年轻就残疾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亲人和朋友会嫌弃吗?

  要说那段日子的煎熬,也许只有郑明岗自己知道。在战友面前,他必须坚强。而在属于自己的晚上,内心却是止不住的迷茫和彷徨。甚至是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他常常看到无边的黑暗……

  “郑明岗,我们来看你了。”迷茫的时候,时任指导员李京带着七八个战友一窝蜂似的涌进了病房。

  “现在中队变了模样,我们搬进了新营区,地方大多了……”战友们七嘴八舌地讲起来了中队的变化,郑明岗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最让他难忘的是,战友们还给他带来了马栏山区独有的马栏花。这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花,严寒冻不死、骄阳晒不坏、狂风刮不倒。在老营区饭堂门口,就种着一片马栏花。那是老兵们从山上移栽过来的,也是中队官兵薪火相传、扎根山区的精神象征。

  不久,时任支队政委王小平来医院看望他,给他带来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摞书,鼓励他战胜病魔、重返岗位。

  患病后,父母从甘肃老家赶到医院陪护他。郑明岗一度担心后半生的出路,但父母无比坚定地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爸妈都支持你。

  “妈,我想吃碗面。”最后一次手术前,郑明岗突然向父母咧开嘴,露出一丝微笑,虽然他当时无比忐忑。但他想让这个笑容安抚家人。

  20多分钟后,母亲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面小心翼翼地端到郑明岗嘴边。吃完母亲亲手做的面,郑明岗说有种力量流淌在身体里。

  目睹着郑明岗在痛苦中挣扎,未婚妻王娇娇除了心疼还是心疼,时常一个人在角落里抹眼泪。为了好好照顾郑明岗,她干脆辞了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但想到自己已经残疾,还时常梦到病情恶化,郑明岗觉得会拖累王娇娇,向她发火:“你走吧!我不想再见到你!”

  有爱不觉苦难多。领导的关怀、战友的关爱、父母的支持、爱人的坚定,郑明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想起了中队的战友、哨位上的钢枪、昔日奔跑的训练场,还有顽强的马栏花。想到这些,郑明岗的嘴角露出了微笑。“做生活的强者”的信念在他的心头悄然滋长。

  2018年9月,郑明岗面临转改上士,能否继续留队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让他寝食难安。中队干部骨干一边安慰开导他,一边向支队党委请示。当晚,支队领导向郑明岗耐心讲解了士官选取政策,让他彻底安了心。最终,郑明岗顺利通过考核,晋升上士。

  现任指导员张弘扬在执勤八中队任职近3年。他目睹了郑明岗佩戴“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全国自强模范”奖章时的辉煌,也时常见到郑明岗残肢末端被磨破时的不堪,还见到了郑明岗遭遇生活坎坷时的烦恼。

  2018年年初,妻子王娇娇怀孕了,郑明岗心里乐开了花。但没过多久,王娇娇却意外流产。回到家中,看到妻子虚弱苍白的面庞,郑明岗愧疚不已:“都怪我,没有陪在你身边。”不料王娇娇却反过来安慰他:“是我自己不小心。你不要自责。”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2019年4月,王娇娇再次流产。下士罗继航说:“那些日子,郑班长像丢了魂一样,经常一个人发呆。”

  这次,还是王娇娇安慰郑明岗:“我们还年轻,还有机会要孩子。”远在甘肃的父母也打电话安慰他,劝他不要难过。

  每次回家,王娇娇都会早早备好热水,帮郑明岗卸下假肢,用毛巾为他热敷残肢,还反复叮嘱他“回家以后不要硬撑”。不仅如此,王娇娇还给郑明岗立下“规矩”:回家以后不准佩戴假肢,必须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郑明岗说,妻子的温柔和关爱是自己强大的后盾。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妻子总是坚定地支持他,与他一起渡过难关。

  2000年,上海宝山市民齐海军也经历了截肢手术,失去了双腿。2018年,他通过“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了解到郑明岗的事迹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想办法获得了郑明岗的联系方式,向他介绍假肢的使用技巧,鼓励他坚定信心。

  “身残志坚的钢铁汉”“最可爱的人有一颗最强大的心灵”“一定要保护身体”……热心网友把郑明岗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网友们纷纷以评论、弹幕的方式向郑明岗表达着关心和支持。

  “他们经常发微信关心我、鼓励我,有人还表示要给我邮寄药品。”郑明岗的微信上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从未谋面却始终关心支持他,使他倍感温暖。

  郑明岗说,自己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会遇到那些影响人生的指引。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一样,引领他走出一个个困惑、战胜一个个困难。

  郑明岗的家乡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发源地。儿时,父亲郑玉勤时常带着他参观红色旧址,给他讲革命先辈克敌制胜的故事。朴素的情愫在郑明岗内心逐渐生根发芽:要像先辈那样去战斗。

  马栏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营区被群山围绕,驻地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驻守深山,寂寞与艰苦时刻考验着官兵的意志。虽然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刚到中队时郑明岗依旧有些失落。

  “这里没有军事杂志上出现过的先进装备,也没有攀高楼、钻火网、涉泥潭的训练课目,战友们的任务只有站岗和训练,似乎这并不是我梦想中的军旅。”刚到中队那几天,郑明岗写的军旅日记比以往都要长,他站在青春的岔路口上,不知该往哪里走。

  中队有一个传统,把参观革命旧址作为新兵下队后第一堂教育实践课。2011年4月26日,是郑明岗分到中队的第四天,时任指导员王军政带着新兵到马栏革命旧址参观见学。

  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5支锈迹斑斑的步枪、10尊革命烈士雕像、3000多张战斗历史照片。在亲手种植的核桃树旁、在军民共建的七孔桥边,郑明岗被革命先烈们“提着脑袋闹革命、自带干粮打游击、夜走山路访贫农”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奉献的价值。

  课余时间,郑明岗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看报,他读的书既有《亮剑》《雷锋故事》等军旅作品,也有《之江新语》《习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他的日记里随处可见摘抄的经典语句。

  2014年年初,中队被确定为武警部队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试点单位后,郑明岗学习创新理论的劲头更足了。他系统学习了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感到受益匪浅。特别是有关“中国梦”“强军梦”的论述,让他热血沸腾。他认识到“我的梦”连着“强军梦”,只有千千万万个“我”自觉融入强军伟业中,“我的梦”才能化为现实。在学习中,他愈来愈坚信党的创新理论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

  住院的那些日子里,躺在病床上的郑明岗迷上了一本书——《梁家河》。青年习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经历,深深打动了郑明岗,让他打心眼里敬仰少小离家到黄土高原吃大苦立大志的青年习。

  “第一口池子颇费功夫,一直看到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就是不出气……”每次翻开这本书,郑明岗总是把手指按压在文字上,一句一句地揣摩,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有时候,他会摸一摸空荡荡的裤腿,觉得自己就像青年时期的习主席一样,也在渡过人生的一道道关卡。

  “青年时期多经历一些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郑明岗除了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他一边学习、记笔记、写体会,一边规划以后的人生。在理论光芒指引下,他渐渐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失去了一条腿,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冲锋陷阵的特战尖兵,但仍能在强军路上走出一名武警战士的别样风采,初心不改、战胜病魔,做生活的强者。

  “1975年,夏伯渝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被截肢。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一天,郑明岗在病房看电视时,看到了中国登山家夏伯渝的故事。后来,他上网详细品读了夏伯渝的故事,被夏伯渝“锲而不舍坚持完成梦想”的精神深深感动:成功总是要经历艰辛和苦难,在永不言弃的努力和追求中才能实现。为了梦想,必须拼搏!

  2015年2月,马栏山的气温降至零下19摄氏度,但郑明岗的心里却暖如春阳。实地探访吴运铎纪念馆,是郑明岗向往已久却未实现的事。在医院治疗期间,时任支队政委王小平就给他讲了吴运铎的故事,故事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月8日,郑明岗就把休假第一站放在吴运铎纪念馆,与英雄近距离接触。

  “3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手足和眼睛伤残仍然主持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在一幅幅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下,在一件件震撼人心的实物面前,郑明岗深切感受到这位我国兵器事业开拓者的人生和感人事迹。在吴运铎雕像前,郑明岗伫立许久:我一定更加刻苦训练,成为一名好兵。

  有人曾问郑明岗:获得了那么多荣誉,算不算成功?郑明岗回答:追求崇高价值的路上,每个人都是成功的。这些成绩,饱含着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我要和战友们肩并肩,走得更稳、更远,收获更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