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活不起,死不起的感觉。都说买不起经济适用房,那就啊买个经济适用坟。可惜错了,墓地的均价已经超过房价了,别的地方不知道。我家乡大连一对墓穴已经4万了。过去中国没有公共墓地一说,都是私人和家族墓地,有时候骂人就说。你再这样你家祖坟都给刨了。这话很毒啊,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联系殡仪馆,在公墓安葬,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清明祭祀。或者海葬啥的,都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在封建时代,宗族势力往往比较强大,一个村都姓赵、姓张之类的,墓区里埋葬的都是一个姓氏的子孙。属于宗族墓地。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死后有个栖身之地就不错了,不敢侈谈风水、宋代设立漏泽园,埋葬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清代也有类似的义冢,收葬穷人、乞丐、无钱买棺者。在尸体处理上,传统国人比较认可土葬,对火化有抵触心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觉火化比较残忍,有违孝道。
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公墓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但中国近代公墓属于外来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后满清开放对外口岸,外国人纷纷涌入,带来许多全新的概念,公墓就是其中之一。在鸦片战争结束的第四年,即1846年,英国人建立了上海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远远望去,在墓园中心,有一座小教堂,周围分布着一座座墓地,墓碑形式各异,记载死者的生平事迹;整体环境清幽,种有树木、花卉等植物,与中国传统墓葬有很大区别。上海人把洋人公墓称之为外国坟山,洋人的出殡、举办葬礼,与中国人大有不同,当时不少中国老百姓还会有路人驻足观望,表示出好奇。对于洋人不哭,不穿孝服,不请客吃饭十分不解。认为洋人不通礼仪,而且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何不返回故土安葬,而当骨灰野鬼。实际上因为洋人客死他乡了,想要魂归故里实在是不方便,他们就在上海建起了公墓,按照本国习俗料理后事。
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中国大量的留学生出身国,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受到西方文明影响,西方近代公墓的模式逐渐被上层人士、达官显贵、知识分子所了解,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葬俗的弊端,提出修建近代意义上的公墓。所以在20世纪初期,在上海的富商巨贾。上层人士、达官显贵、知识分子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葬俗的弊端,提出修建近代意义上的公墓。于是在1909年,浙江商人经润山在徐家汇购地20亩,计划用于经营性公墓建设,1913年,项目正式动工,于次年建成,有墓穴一千余个,取名为薤露园。薤是一种植物,露就是露水。西汉无名氏曾创作了一首《薤露》诗,感慨人生短暂: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上的露水滴落了,明天还会有新的露水;人一旦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古代每当出殡,送葬者就会吟唱《薤露》,表达心里的哀思。经润山为公墓取这样一个名字,非常文雅,符合意境。
中国人最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在丧事上大操大办。修建巨型坟墓,相互攀比,墓地修的一个比一个大。实在是中国人的恶习,这样既占有耕地而且还容易发生盗墓,经润山经营公墓。希望每位死者只占用一穴之地,这样就比较节约,避免铺张浪费。而且没有风水之说。经润山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观点,而公墓只要你交了钱,马上就可以下葬,方便快捷,可以引导人们破除迷信思想。而接受公墓安葬的基本上都接受了西方教育,自然不信所谓风水之说。
在1917年,因铁路占用墓园土地,经润山夫人汪国贞女士将薤露园西迁至虹桥,改名为万国公墓,意思是所有国家、种族的人都可以葬在这里,墓园初占地50多亩,1922年又扩建10亩。在此后的12年,万国公墓一直由汪女士负责管理。当地不明事理的人都把里叫乱坟岗。但实际上,这里当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公墓、第一就是万国公墓内部环境十分美观,园林式的,有水池、有树木、有花草,干净整洁,不会给人脏乱差的感觉。天天有人打扫清理,其次是设施比较完善,建有宽敞的马路,人、车通行比较便利,还有纪念堂、追思堂、休息室等建筑,可以满足人们悼念的需求。其三,墓穴的布局都有规划,筑墓采用西方石椁,质地坚硬,不易损坏。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巡视、维护,保证棺椁不被盗掘。采用中西合璧式的祭祀方式,方便所有的不同的需求。
万国公墓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公墓之一,落成没多久,便成了业界典范,被上海其他地区纷纷效仿。但是,由于是经营性质的墓地,所以万国公墓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最高的经营性墓地,由于价格原因,这里成为老百姓高攀不起的地方,那里的累累墓冢,埋葬的都不是寻常人。1919年,万国公墓一个墓穴售价32.5元,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7.5元,想要买一个墓穴,得四个多月不吃不喝;1930年,墓穴价格涨到了110.5元,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涨了7.8元,如果想买这里的墓穴,得不吃不喝7个多月。需要注意的是,这还仅仅只是墓穴的价格,墓碑、石椁、棺材、管理费,都要额外掏钱,全部加起来,至少要一两年的收入,对于普通人自然是“死不起”。但那时候就有炒墓的了,有些投资者见万国公墓墓穴非常抢手,竟然打起了炒墓主意,先花一笔钱买下墓穴,若干年后卖出,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益。
为什么万国公墓的单价如此之高?因为这是经润山和汪国贞私人经营的。当初购买土地、建设纪念堂、种植花木都会出现成本,这笔钱由谁出?当然是谁消费谁者单。万国公墓属于经营性质的墓地,它是盈利性的,经润山经营墓地赚钱也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因,投入就要有收益,越高越好。经营墓地这场产业,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在操办丧事时,白事结束了,墓也修好了,以后除了些管理费、维护费,也收不了什么钱了。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墓园管理处会尽可能提高墓穴、墓碑及周边产品的价格。其方式方法和现在也差不多。但这个墓地没有年限,你只要交钱就永远继续。
正因为万国公墓优质的服务、先进的理念、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当时上海的许多社会贤达、政商巨富要人来到这里,或参观,或凭吊,或送葬。每当有名人魂归于此,大小报刊都会争相报道。万国公墓可以借机提升知名度,变相打广告嘛。能够与上层人士埋在一个地方,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买墓穴的动力,钱对于精英和富商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事。万国公墓面积最终扩大到122.8亩(8.18万平方米)。
万国公墓安葬了的清末民国的社会名流和政商两界名人。孙中山、蒋介石共同的岳父、岳母宋耀如、倪桂珍也葬在万国公墓。宋耀如1918年因肾病去世于上海,入葬该墓园;倪桂珍1931年去世于青岛,也是安葬在万国公墓,而且宋耀如又买了六块墓地,便于自己六个孩子都安葬一起,但日后只有宋庆龄陪伴在父母身边,而其他五个孩子都安葬在美国,晚年的宋美龄哀痛不已。说除二姐之外都是不孝顺的孩子,都对不起父母,自国家开放以后。宋美龄都派人去万国公墓给父母祭祀。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去世,消息传出,整个上海都轰动了,送葬队伍绵延十几公里,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胡愈之、巴金等著名人物纷纷前来治丧。鲁迅初葬地就在万国公墓,鲁迅棺木由宋庆龄和茅盾夫人孔德祉在万国殡仪馆选定,楠木制作,深红色,左右各有两个铜拉手,棺内衬白缎,有枕,上加内盖,上半身为玻璃,下半身为薄板。鲁迅遗体穿白纺绸衬衫裤、咖啡色薄棉袍、白袜、白底黑面布鞋,外裹褐色棉衾,上覆绯红色面子湖色夹里的彩绣棉被。灵柩的价格是九百元银元,是宋庆龄女士购买的,葬在万国公墓的一个最大的墓穴里,而当时鲁迅的薪水是五百八十元。九百元银元相当于普通工人5年多的收入。解放以后,鲁迅灵柩迁往虹口公园,也就是今天的鲁迅公园,距离当初逝世的地方山阴路并不远。
1934年,上海市卫生局宣布接管万国公墓,从此,这座墓园结束了私营时代。,侵华日军攻占上海,墓园建筑遭到大规模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管理权相继转移至南京国民政府、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万国公墓。1984年,改为宋庆龄陵园。
葬在万国公墓的名人还有很多,曾任清政府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李鸿章之弟、曾任清政府邮政大臣的李伯行,清政府上海道台袁伯夔。上海招商局长赵铁桥。还有抗日名将谢晋元,“三毛”的“父亲”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教育家复旦大学校长马相伯,昆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昆剧团团长一代名伶俞振飞,麒派京剧创始人周信芳。最后一位帝师杨度,一代国手,中国医学会主席牛惠生,鲁迅先生挚友内山完造,蒋介石政治顾问端纳,韩国临时总统朴殷植、军务部长卢柏麟等等。每座墓葬的身后,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段幽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