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11+2”中心城区的版图中,双流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重战略定位——国家级天府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然而,在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的背后,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也随之浮现,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面对这一挑战,双流区将再生水利用作为破解水资源困局、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双流区水务局立足于区域实际,秉持科学前瞻的规划理念,全面融入成都水务“116N”战略格局,制定了《双流区排水专项规划》,将再生水利用纳入排水规划,设多类配水点,构建了“四区八向,独立成片”管网体系。同时,明确了分阶段提升再生水利用率的宏伟蓝图,力争到2025年、2035年分别实现35%和50%的利用率目标。为确保规划落地,双流区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出台了《双流区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再生水管理体系,并配套实施严格的重点项目考核机制,为再生水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18年以来,双流区水务局累计投入资金约45亿元,用于再生水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6座总处理规模达39.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其中包括4座全地埋式有动力再生水厂,形成了“11厂5站”的污水处理格局,提标改造污水厂(站)10座。同时,新建了8.4公里的再生水管网,使得全区污水处理规模提升至57.27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厂年利用量达4027万立方米,利用率高达25.6%。这些设施的提档升级,显著提升了双流区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为再生水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流区水务局在再生水利用上不断拓宽思路,探索多元化利用途径。一方面,将再生水作为河道生态补水、湖泊湿地生态补水、公园绿地环境用水的主要来源,有效解决了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总投资约0.29亿元的项目,在锦江流域、天府怡心湖等重点片区河湖生态补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再生水在工业、农业、市政杂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再生水利用格局。目前,再生水在河道生态补水、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上的占比分别是96%、0.15%、2.96%、0.89%,占比分布合理,每年可节约新水取用量约125.24万立方米,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不懈努力,双流区再生水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效利用方面,双流区成功拓宽了再生水应用领域,展现了其多元化利用的潜力。在价值转化上,作为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双流区通过创新举措实现了再生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还促进了“最美河湖”的创建。同时,将再生水厂转化为开放式市政公园和水情教育基地,增强了公众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和支持,实现了从“邻避”到“邻利”的积极转变。在指标提升方面,双流区在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生产输配体系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率先达到了成都市设定的目标考核要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双流区的再生水利用配置经验荣获了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成都市唯一入选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的区县。其成功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交流分享,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2023年以来,双流区再生水利用工作更是得到了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深改办副主任穆虹等领导同志的实地考察与肯定,充分彰显了双流区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坚定决心。

  未来,双流区水务局将继续以国家首批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推动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再生水厂网体系、拓宽再生水利用范围、建立健全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等措施,努力实现再生水利用的“制度健全、设施完善、监管有力、运营高效”目标,为成都申报国家再生水重点利用城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双流智慧”。(陈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