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林下种茶、发展林下经济,加之部分老旧果园换种,未来10年间可以发展茶园10万到15万亩,形成一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
“建立起品牌企业辐射带动众多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连接茶农、基地的紧密‘利益共同体’。”
“支持烟台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开设茶学系,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
10月22日,烟台市政协召开“实施重点突破,培育提升烟台茶产业”专题协商会,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为烟台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齐心协力让“小树叶”变成“大产业”。
“烟台茶历史悠久,始于金元年代,由于是中国纬度最高茶区之一,茶叶营养成分积累多,因此烟台茶品质高,据调研,每亩茶园可实现纯收益15000元左右,2021年烟台茶正式获批农业农村部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所以烟台有发展茶产业的先天优势,应将其当作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常委、安华农业保险山东分公司工会主席徐敬伟说。
说完烟台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市茶叶学会会长、海阳步鹤山茶业理事长张志刚则指出了不足。“我市茶产业存在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高标准茶园建设成本高、茶叶采摘成本高等问题。”张志刚说。
针对这些不足,张志刚建议,探索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有序流转或在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发展茶叶基地,对茶园进行统一规划整合,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新茶园。新发展茶园应实行生态建园,按照“茶园良种化、布局园林化、耕采机械化、防控绿色化”的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实施山、水、林、园、路、景统一规划,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及设施栽培技术,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越冬防护和绿色防控等。
对于委员的建议,市供销社作出表态。“我们将引导茶企、合作社、茶农积极建设生态茶园,推广增施有机肥,引导企业建设北方标准苗圃繁育基地,培育北方抗寒、抗旱本地优良茶树品种,推广遗传性状稳定、适应性较广、抗逆性强的国家级茶树品种,大力发展百亩以上成方连片茶园,推进良种茶园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打造北方小产区高端茶。”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胥延义说。
市政协委员、烟台市和心意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超亮表示,应对现有茶企实行“一企一策”个性化帮扶,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用地、融资、人才等短板方面进行扶持。
在金融领域,于超亮也有妙招。“可以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引导基金,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社会投资主体资金,形成政府、企业、银行多元化的出资结构,加强茶企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探索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新模式,推动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于超亮说。
同时,应鼓励有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产销集团、企业联盟,打造一批集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冷链化仓储、市场化营销于一体的重点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涉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落户烟台,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发展茶叶小镇、茶叶专业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打造烟台茶产业集群。
“我市茶品牌市场打造时间短,品牌功能和效益不明显,对烟台茶品牌市场的开发我们有没有合理规划?”在自由发言,协商互动环节,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商务礼仪英语、中国茶文化讲师孙伟伟提出了这个犀利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海阳市丹露春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钱振磊认为,要打造品牌必须不断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我们应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方式,开拓新的宣传渠道,采取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实现茶叶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企业可依托‘抖音’‘快手’等渠道在直播间开设茶叶营销专场,邀请非遗传承人、茶界学者名人和政府领导站台推介。”钱振磊说,“线下应突出体验性、现场感,结合旅游打卡点在城区打造‘烟台茶叶一条街’,以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为基础打造烟台品牌茶叶集中展示窗口,引导全国茶叶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入驻并设立体验区,助力烟台茶开拓更广阔市场。”
“我们将依托新闻媒体积极推介我市的名优特产品,同时借助参加茶博会等各类展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说。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高冬表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着力解决茶产业与知识产权支撑力不强的问题,引导茶企积极注册商标,防止抢注事件发生。强化烟台茶产品包装材料商标印制监管,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证明商标严格依法使用。“我们第四季度计划开展一批烟台绿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使用申报,让更多茶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高冬说。
“茶+文旅”是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重心。“我们将精心设计茶主题的乡村生态、文化体验等专题线路,将茶园观光与昆嵛山、招虎山、温泉小镇等景点有机串联,不断拓展‘茶+文旅’产业链条,利用各类媒体阵地,讲好烟台茶文化故事。”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祝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