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考察的习在昆明亲切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会见中,习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习的亲切关怀下,十年间,独龙族从刀耕火种到多种经营,从溜索过江到大道通四方,从茅草房到安居房,从有山缺物到百业兴旺,一步跨千年,昂首踏上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在巴坡村,一片片草果地组成的“绿色走廊”将冬季的独龙江畔装点得格外秀美。中午,草果种植户高兰芳钻进草果地,砍杂木立扶竿。
2024年,独龙江乡雨水多,草果树倒伏了很多。今年初,独龙江乡党委、乡政府实施草果提质增效工作。高兰芳等草果种植户早出晚归,清沟引流,移栽水冬瓜树。
“虽然很累,但为了草果丰收,大家干劲十足。”高兰芳说,多年前,一到冬季,独龙江乡没有什么小春耕作。“那时,大家比的是哪家的柴火多,哪家不漏雨。现在不一样了,比的是哪家草果多,哪家庭院美。”高兰芳说,在儿时的记忆中,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是全家人最高兴的日子;村里的年轻人结婚,有一间单独的茅草房是最幸福的事。
在独龙江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高兰芳于10年前种下10余亩草果。5年后,收入4万多元。高兰芳用这笔收入翻修了厨房,购买了冰箱、大屏幕电视机。
“为了让我们增收致富,各级党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做了许多实事,建了草果溜索,修了生产路,还建了农副产品特色庄园。2024年,我家30多亩草果收入12万元。”高兰芳介绍,巴坡村家家种草果,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20多户。
截至2024年底,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达8.3万亩,产值超过2000万元。
在马库村村民马兰花家的“最美庭院”中,江边的奇石和山上的花草,巧妙地组合出一个原始、静谧的居住环境。房前屋后,桃李芬芳,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绿意盎然。
生活富足,环境秀美,乡风文明,边防巩固,这是独龙江乡的长远发展目标。依托“千万工程”,独龙江乡全域开展“和美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实施路边、江边(河边)、山边、村边,房美、村美、人美、景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边四美四化”专项行动,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美、家美的和谐安宁、美丽宜居人居环境,将习“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回信精神落到实处。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让独龙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我打算再种一些兰花、石斛,把客厅、厨房布置得再精美一些。”马兰花说,家里还种了40亩草果,养了独龙鸡,自己还到农家乐打工,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
“庭院越来越美,居住环境不比城里差,很多游客喜欢来家里坐一坐,草果、蔬菜、独龙鸡、小乳猪更好卖了,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了。”马兰花说。
如今,独龙江乡村组道路每日一扫,家庭内务每日一晒,家家户户花草芬芳,森林覆盖率达93.1%,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新路子。
迪政当村向红小组乡村振兴示范点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小溪潺潺、曲径通幽。白天,远道而来的游客居住在临江客栈,观雪峰,看江水,在农家火塘品尝石板粑粑,到民族文化传习所体验独龙毯编织技艺。
“太阳照到独龙江,金鹿走出老密林;太阳就是,千年古树发了芽”篝火晚会上,独龙江民歌“门祖”传承人太恰与乡亲们唱起了《太阳照到独龙江》。
76岁的太恰喜欢编织独龙毯,闲暇之余为游客唱“门祖”,老有所为,老有所获,忙碌而快乐。
歌为时而著,曲为盛世而谱。从贫困孤岛到幸福峡谷,能歌善舞的独龙族群众把美丽家乡、幸福生活用一曲曲“门祖”演唱出来。
青山依旧,独龙江乡气象更新。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236元增长至2023年的18244元,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2%的家庭有了机动车。
“草果、重楼种植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独龙毯卖到国外,祖祖辈辈期盼的幸福日子已在眼前。”太恰说,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独龙族群众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唱着歌儿奔共富。
冬季的独龙江峡谷,高山峰顶白雪皑皑。正是以往的农闲季节,现在却看不见转悠休闲的身影。
在“彩虹庭院”,“织女”们精心编织独龙毯;在山间坡地,草果种植户清沟除草,为增产增收辛勤耕耘;在客栈民宿,经营者清理卫生,为即将来临的春节旅游高峰忙碌着
“懒人的生活只会越懒越穷,勤劳的人只会越过越好。妇女织布,男人整理庭院、果园、菜园,用我们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逢周三开展的讲习活动日上,马库村党总支书记马成华的一席话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掌声。
不等不靠不要,以拼搏奋斗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这是新时代独龙江乡最绚丽的图景。
巴坡村拉王夺小组地处山沟洼地,耕地少、坡地多。党支部书记高礼生和村民们在河边、沟箐、坡地扩展草果地,移栽水冬瓜树,拉遮阳网,学病虫害防治技术,架设草果溜索,修产业路,齐心协力建成了富裕村。
“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好政策,我们自己要争气,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否则,政策再好,自己不努力,照样会返贫。”高礼生说。
“门祖”非遗传承人肯玉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然而,只要村里有游客到来,需要演唱“门祖”,她总是有求必应。村里年轻人想学“门祖”民歌演唱技艺,肯玉珍非常高兴,倾囊相授,希望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幸福的日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在风吹日晒中付出汗水,才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今天的独龙江乡,乡亲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越来越足,大家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迈进。
见到李文仕,是在独龙江乡“彩虹庭院”里。虽已81岁高龄,但老人眼不花、耳不聋,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教村里的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
独龙毯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近年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帮扶下,独龙江乡把独龙毯编织作为一项民族文化致富产业来抓,引进上海市编织企业,创办“彩虹庭院”手工作坊100家,在传统的独龙毯披巾、马褂等基础上,开发出纯手工编织的独龙毯小枕头、背包、围巾,让古老的独龙毯编织技艺焕发青春活力,一路穿山越岭,走向英国、荷兰。
作为独龙毯编织的传承人,李文仕自然地承担起村里妇女的独龙毯编织教学任务。
“李奶奶潮得很,会用智能手机,还会玩微信、抖音。”霂欣曜独龙毯编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碧玉花说,新式样独龙毯由上海市企业设计样品,交给独龙江乡的“织女”们编织。
“李奶奶编织出的独龙毯是最结实、最漂亮的。她经常看视频,欣赏别人的作品,自己琢磨,再教其他人。”碧玉花介绍。
“编织加工一条独龙毯,就能收入几百块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与记者交谈间,李文仕的手在木梭上翻飞,斑斓的棉线如彩虹铺展开。
“妈妈,新闻联播时间到了。”听到女儿李玉花的提醒,李文仕停下手里的活,到客厅看电视。
“每晚准时看新闻联播,这是2015年到昆明后养成的习惯,只要看见习出现在新闻里,她就特别激动。”李玉花说。
2015年1月,李文仕第一次走出怒江大峡谷、第一次坐飞机来到昆明,见到了习。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李文仕把习的话记在心里,学说普通话,创新独龙毯编织技艺。
“虽然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但我们不能停歇,更不能只想着靠政府来帮扶,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建设好家乡,因为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李文仕说。
“那一天,我宣读完回信,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种经历和氛围让人终生难忘,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习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关心和关怀。”在当年宣读回信的独龙江乡卡雀哇广场上,独龙江乡原党委书记余金成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2019年4月10日。
“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习的重要回信激发了独龙族儿女的干劲,点燃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坚定了他们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余金成说,他于2012年5月至2021年3月在独龙江乡工作,有幸成为独龙江乡实现“一步跨千年”历史性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14年,独龙江乡贫困发生率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位居第一。独龙族群众住在茅草房、竹篾房,生活难、生产难、上学难、就医难,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96.2公里的简易公路,半年大雪封山,跨江大桥少,群众渡江还得靠溜索。”余金成介绍。
“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开展后,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生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变化,6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安全饮水、网络和电,群众住上了安居房,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彻底解决了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独龙族群众思想观念大改变、素质大提升,发展草果、黄精、重楼等特色产业,做买卖、跑运输、开农家乐、制作民族工艺品,成为农产品经纪人、劳务经纪人、建筑工人,生产方式多样化,经济来源渠道更加多元。
如今,独龙江乡一年一个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林下经济蓬勃发展,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乡村振兴有了厚实的家底。
“独龙江乡的未来会更美好。”余金成表示,经过多年的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独龙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美乡村”“美丽庭院”遍地开花,建起了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探索出一条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乡村振兴致富路,越来越多的独龙族群众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