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从如皋市石庄镇北大街上的石庄鸡蛋饼店里飘出阵阵香气。两代人,三十年,在时光中坚守,用一张饼制造和传递着“温暖记忆”。前不久,这家小吃店入选我市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
翻开首批“名特优新”名单,511家个体工商户来自餐饮服务、手工艺制作、土特产销售等多个领域,分为知名、特色、优质、新兴四个类别。它们“块头”虽小,却在打造特色产品、弘扬传统技艺、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每天晚高峰时间,杨永康的石庄鸡蛋饼店铺就会变得格外热闹,里面挤满了附近的上班族和刚放学的孩子。摊饼、炸馅、刷酱、卷饼、打包……现做的鸡蛋饼热腾腾地散发着香气,在寒冷的冬夜里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饼里卷的菜是每天早上新鲜采买的,荤素自选,丰俭由人。”杨永康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杨永康的岳母推着三轮车在石庄中学和小学旁边卖鸡蛋饼。2010年,杨永康和妻子接手岳母的小生意,在镇上租房开店,每天要做几百个饼,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点,几乎全年无休。
30年过去,石庄鸡蛋饼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成为陪伴着他们长大的独特味道。“很多老客上学时就爱吃我家的饼,现在已经结婚了,又带着孩子来吃。”周末,经常有定居在南京、上海等地的石庄人特地回来买鸡蛋饼,还有不少美食爱好者看到大众点评上的网友推荐,专程从各地开车过来打卡。
如今,石庄鸡蛋饼越来越出名,杨永康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为了打造品牌,他在2018年注册了商标,给鸡蛋饼定做了专用包装袋。借着原址拆迁之机,他在附近租了新店铺,店面从40多平方米扩大到了80多平方米。得知市里组织“名特优新”申报的消息后,他立刻报了名。“未来计划开分店和带徒弟。”他希望石庄鸡蛋饼能走出石庄、走出南通,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种特色小吃,同时也用熟悉的味道带给思乡的人们一丝慰藉。
首批市级“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中,有不少像石庄鸡蛋饼这样的“舌尖上的美味”。它们大多经营多年,其中既有四宜糕团店等家喻户晓的老字号特色餐饮店、小吃店,也有养殖、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家庭农场。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缪建华介绍,下一步,该局将加大在商标培育、保护、运用等方面的精准支持,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圈、步行街、特色街区等核心位置设立“名特优新”产品展示展销区,帮助有需求的个体工商户拓宽营销渠道。
在首批市级“名特优新”名单中,不仅有老百姓熟悉的“老味道”,也不乏一批致力传承“老手艺”的个体工商户,比如通州二甲的建烽蓝印工艺品厂、江苏省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倪诗韵创办的雷音琴坊,以及数家经营红木雕刻、家具、工艺品的商家。
提到建烽蓝印工艺品厂,也许很多人觉得陌生,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作“正兴染坊”,创办者正是吸引李子柒不远千里来通学习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王振兴爷爷。王振兴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目前,王振兴一家三代有九口人都在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三个儿子分别负责业务接洽、图案设计、染色、配制浆料、刮花、靛缸配料及保养等工作,儿媳也各司其职,将蓝印花布缝制成工艺品。40年来,正兴染坊的产品已经从最初单一的面料制品,拓展到了蓝印花布壁挂、台布、服装、配饰等。
“随着国潮兴起,蓝印花布被更多人看到,经常有客人从远方慕名而来。”虽然产品不愁销路,但王振兴的大儿子王建烽坦言,85岁的父亲也有隐忧,“就怕这门手艺后继无人”。在他看来,喜欢蓝印花布的年轻人还是少数,虽然每年都会有各地高校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染坊学习实践,对印染技艺,王家人也非常愿意倾囊相授,但接触下来真正愿意拜师学艺的还是寥寥。“刻一个花板有时就要一个月,要坚持下来不容易。”
非遗,要让更多人看到并且喜爱、热爱,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这些年,正兴染坊一方面带着自产的工艺品跑展会,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近蓝印花布。王振兴的孙女,在大学毕业后也投身到技艺创新传承中。
此次出台的《南通市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 提升发展质量的实施方案(试行)》中,对于“鼓励技艺传承”的举措,让王振兴一家眼前一亮。其中明确,将组织开展个体工商户第二代经营者培训,针对性开展互联网经营和数字化运营技能培训,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祖传手艺等的传承指导,积极培养新一代传人、匠人。“也希望入选‘名特优新’后,能获得更多宣传推广蓝印花布的渠道,同时,在图案设计、产品开发方面得到专业的支持。”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兴起,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加入直播带货大军中。首批市级“名特优新”中,有11家“新兴类”个体工商户,他们中绝大多数都通过直播带货拓宽了产品销路,袁杨梦秋盆景设计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款黑松微型盆景……”每晚6点,袁杨梦秋盆景设计工作室的账号就会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准时开播。主播转动着面前的转盘逐个讲解微型盆景、紫砂盆等卖品,中间穿插着科普盆景养护知识,平均每场直播能成交20—30单。
2019年,“90后”袁杨梦秋从苏州一家园林公司辞职回到家乡如皋创业,通过选拔成为如皋市盆景拔尖人才,在政府扶持下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发现,中大型盆景的市场已经饱和,一般家庭摆放盆景的空间也有限,于是果断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小微盆景上。
一棵微型盆景仅10—20厘米高,但造型精巧,可与大型盆景相媲美,价格则亲民不少。小微盆景也给了袁杨梦秋更多创作空间,在他手中,多棵小微盆景构建出一个平铺式的微缩“园林”,水榭、亭台、楼阁、回廊等建筑元素在园中巧妙布局。这也让小微盆景的应用场景被拓展到了楼盘展厅、会议办公室等布景,带动了销售。
“盆景人不仅要在艺术上要传承发展,还要在市场上开拓创新。”小微盆景培育周期在2—4年,价格和养护要求也高于普通绿植,如果因浇水不当导致死亡,势必会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针对市场痛点,袁杨梦秋与工程师合作设计研发出一种升降式自动花盆底座,能够让盆景随着温度、湿度进行自动浸泡式浇水。他介绍,目前样机已经出炉,正在加快推进产品认证等事项,希望产品能早日量产上市,助力盆景艺术普及推广。
“我们将持续大力培育扶持从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引导他们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和周边群众致富。”缪建华表示,该局还将联合有关部门,借助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的力量开展数字化运营培训,支持个体工商户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