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京路骑楼风貌与花卉展销场景有机融合,建成“1+1+7+N”(即1个宣传展示窗口、1个花卉直播间、7个特色花房、N个流动花车)功能分区,集聚花卉展示、销售、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为花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设立广州名优特新花卉展销专区,围绕花景、花期、花品等主题推出一批花卉消费场景,定期组织花艺直播教学、花卉主题展、流动花车打卡等活动,将访客流量转化成消费增量,放大“越秀西湖花市”品牌效应。

  梳理盘活、改造提升北京路周边闲置物业,完善花卉产品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仓储、冷链等服务保障,满足花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需求;链接省农科院、市园科院及链上企业等资源,将花卉生产、研发与市场消费等环节一体打通;以越秀西湖花市、“兰缘盛荟”、农交会、美妆周等活动举办为契机,帮助鲜花等农产品拓宽销路,实现以商助农、以花兴农。

  积极团结居民、商铺、机团单位等各方力量“见缝插绿”“边角开花”,完成旧南海县绿化布置点位61处,北京街片区绿化布置点位46处,新河浦片区绿化布置点位61处,社区、居民、商铺等多方共绘绿美画卷。

  通过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等专业力量,开展科普宣教、绿美志愿服务活动,科普植物知识和管养方法,为居民结合家庭装修整体风格、空间布局等提供植物品种选择和景观搭配设计,提升园林绿化专业水平。

  以岭南特色植物为主题,通过种植岭南十香等乡土植物,让曾经广泛种植今又式微的岭南植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将传统的工程项目演化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知识水平。

  围绕窗阳台持续见绿目标,在以工程措施绿化窗阳台基础上,注重注入“常绿因子”,通过实施生活化植物引入、实施齐抓共营的种养行动,激发全民自觉落实窗阳台植绿的内驱力。

  越秀区窗阳台绿化项目一改由园林部门实施的固有模式,转由属地街道和基层党组织牵头、多部门协作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各方资源,激发立体织密窗阳台绿化“一盘棋”合力。

  以实施窗阳台绿化为抓手,在践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基础上,积极挖掘绿美生态外延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化“植物审美科普指南”系列生态文明宣教课程学习,“小手拉大手”“寻找方寸之美 共建绿美越秀”等活动,激发市民爱植爱生态的情感认同力。

  积极团结居民、商铺、机团单位等各方力量,找准各方与绿美街巷项目的独特关联和诉求,让市民群众感受到绿美街巷项目不只是颜值提升的“面子工程”,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里子工程”。

  面对面广泛征集意见,点对点链接各方需求,先行推出38处窗阳台和社区微景观示范点,让对绿化布置有疑虑的市民、商户感受到绿化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有欣喜”。充分发挥社区力量精心选址培育示范点,“以点带面”精心谋划14个示范点,吸引居民和商户自发参与社区绿美建设,让社区处处“美美与共”。

  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的专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微讲座4场、涵盖335人次志愿者参与绿美志愿服务活动4场,组建固定人数60人的志愿团队,师生们和社区一起进门入户,让居民想种花、种好花。

  突出志愿护绿,建立“植物看护”微信群,由区林业园林局、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师生和爱绿热心街坊在线服务,及时解决居民种植后顾之忧。

  积极融入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充分发挥越秀“平台型城市”特色和“流量资源”优势,打造集花卉展示、销售、宣传于一体的“花城花街”花卉产业展销区,赋予传统花卉产业新生命力。

  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依托“越秀西湖花市”百年品牌效应,建成“1+1+7+N”功能分区,以“花景”更多、“花期”更长、“花品”更精为切入点,将北京路步行街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市中心“后花园”。

  定期组织花艺直播教学、花卉主题展、流动花车打卡等活动,讲好花城故事、传播花城文化、展示花城魅力,以窗口效应、人文效应加速“花卉经济”活力释放,以“花城花街”一域绽放,为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