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易发布通知称:内部沟通中取消“哥”、“姐”、“总”等称呼,统一改用昵称代替。网易内部通知显示:员工可以在OA系统发起昵称申请,提交后即可占用,审核通过后当日生效。避免使用完整本名;昵称会伴随员工整个网易生涯。同时网易还强调了命名规则:易读易记,大方得体,积极向上,符合自我的理想人设。避免使用有辈分或者上下级关系含义的字词,比如“总”、“哥”、“姐”、“爷”。

  在这条新闻的热度逐渐过去的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网易此举意在模仿阿里巴巴的花名制度。在阿里巴巴,员工均使用古代人物名字名称作为花名;腾讯内部,高管也以英文名代称,例如马化腾被称作Pony;在联想,NO.1人物也曾要求公司内部取消“总”的称呼,以人名代称,以杨元庆为例,他曾要求员工称自己“元庆”。

  在第一批90后已经奔3的时间,初入职场的95后、00后不再喜欢、甚至对“哥”、“姐”、“总”的称呼表现出反感并不令人意外。

  “哥”、“姐”、“总”的称呼,在多数情况下,是下级对上级的常用称呼,在人员资历普遍较老的企业,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具备一定资历的员工,更加倾向于使用这种称谓将自己与后入职的年轻人进行一个明显的区分。

  例如:某单位中的“小王”,和“老王”的区别,显然是有着年龄、阅历等多维度的区分。从对方的称呼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来自对方对自己身份的定义,背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优越感的成分。

  现在体制外的社会化职场中,扁平化的管理关系和平等的理念被更多灌输,而这一切的真因是社会化的组织需要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即创造经济价值为公司的本质。在这种前提下,公司内部更容易实现人格上的平等。然而在体制内,由于“对外管理”是体制内职场的标志性输出物,因此领导更不容易平易近人,下属之间,也更不易平等相处。这也是为何体制内更易听到“哥”、“姐”、“总”、“小X”这样的称呼。其本质还是组织本身的效率低下,以及主观上体制内长期存在的上级威严感。

  从一个体制内的称呼,可以反映出这个体制发展的先进程度。这也是网易借鉴阿里花名制度的深意所在。

  从垮掉的80后、90后、00后,来自前辈们堪称权威级别的评价,正在逐渐失去影响力。

  例如80后忍辱负重、90后当场离职、00后暴打领导的说法尽管存在夸张成分,在我们将80后的父母是50、60后,00后的父母是70、80后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会发现年轻一代对于职场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下降。拼“爹”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现象。

  在生育率已跌进相当低区间的中国,以职场命名增加年轻人就业时的壁垒感,对员工方和用人方全无益处,网易此举,堪称职场正能量。一纸文书无形间又消去了一道职场上下级之间可能的隔阂,有助于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

  无论网易,还是阿里巴巴,腾讯,都是互联网大厂。其先进的员工管理制度有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大多数人,又该如何称呼同事呢?在这里有几点建议:

  ①对于年龄接近的同事,正式场合称呼全名,三个字的全名可称呼名字的后两个字。在非公开场合,可以根据关系远近称呼昵称或者名字。

  ②对年长的同事,最大的禁忌是在对方没有说明的情况下称呼其名。可用:“某老师”、“某师傅”、“某工”,根据所处行业进行称呼。

  ③对于领导,投其所好最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分场合称呼。在正式场合或有非组织内部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称呼官职更为恰当,非公开场合,可以根据领导的需求进行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