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一些乡镇的丘陵田野间,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如同一架架直冲云端的“大风车”,在扮靓乡村风景的同时,将汩汩电流送往千家万户……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科学合理布局,聚焦光伏、风能等项目,推动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好“风光”驱动绿色低碳发展更“风光”。
走进安徽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龙兴风电场中央控制室,只见一台台电脑屏幕前,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记录实时数据。“这是风机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风场所有风机的风速、发电总量以及单台风电机发电量。”工作人员孙展博一边点击鼠标一边介绍,系统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工作状态下的风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颜色不同,一秒识别风机实时状态,绿色代表正常运行、蓝色代表待机等风、粉色代表停机维护、红色代表故障停机……
据了解,2023年,该风电场年可利用小时数高达2960小时,发电量约2.25万千瓦时,按照每户年用电量2200千瓦时计算,可满足10.23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宿州地处皖北平原,地质条件良好,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米左右,后期大件运输较容易,经公司综合判断,具备风电施工条件。”日前,国能宿州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宿州不仅风储藏量丰富,日照资源条件也很优越,按照等级划分,属于“资源丰富”等级,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截至2024年2月底,全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9.23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发电量2.69亿千瓦时、光伏发电2.36亿千瓦时。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421.73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装机规模80.6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8.53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片光伏电池板在厂房顶部绵延展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来到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房顶部,一整片屋面光伏已经打开;进入展厅,超高效异质结组件展品排列整齐。
作为一家集新能源科技创新、光伏组件、储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能源服务型上市企业,泉为绿能一期项目主要生产超高效异质结组件以及大尺寸超薄硅片切片,二期项目主要生产异质结电池片。“自落户宿州以来,我们的项目建设一刻都没有耽误,整个一期项目的屋面光伏铺设仅耗时3天。”日前,在泉为科技(安徽)异质结产业集群基地投产仪式上,泉为科技董事长褚一凡表示,将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泉为力量”。
发展光伏产业,不仅企业盈利,农户也因此增收。走在泗县大庄镇曙光村村道上,只见路面整洁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不远处,一大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者了解到,村里通过宅基地改革,利用腾挪出的土地,建立占地80多亩的光伏电站,每年80万元的阳光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灵璧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灵璧县风光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成左右,光伏发电户数已超过1万户,年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节约能源约30万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加快。
截至2023年底,宿州新能源装机达418.91万千瓦,同比新增135.73万千瓦;2023年全年,新能源发电量60.02亿千瓦时,同比新增10.04亿千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6.56%,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从市区向东驱车约13公里,一片巨大的“湖面”映入眼帘。这就是埇桥区朱仙庄矿曾经的采煤沉陷区。过去这里还是一处无人问津的湖面,如今,一组组太阳能板构成的“浮桥”列阵于2000余亩的水面上,颇为壮观。
“这座总投资5亿元建设的水上漂浮式光伏发电站,每年平均上网电量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约2万吨标准煤使用。”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宿州电站站长刘辉告诉记者,漂浮式光伏发电站是指利用水上浮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上进行发电的系统电站,符合采煤沉陷区的地貌特征,实现了“变废为宝”和资源再利用。
“不只是增加了发电量,漂浮式光伏电站还是一座移动式的水上‘生态净化器’,可以充分利用水冷作用,解决路面光伏电站遭遇的降温难题。”刘辉表示,利用漂浮系统技术,能够降低水面蒸发量,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净化水质,便于养殖户在周边发展水产业。
“当前,新能源产业迎来了重要的风口期。宿州将积极推进新能源(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集聚,打造皖北光伏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委常委会来宿现场办公会精神,锚定“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的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