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城市里,对于探索自然,更多人仅是隐约怀有简单却不清晰的憧憬。有这样一对80后小夫妻—天冬和小飞,想用更加直接的方法去记录和表达大自然。于是,他们成立了野风集自然收集物工作室,收集自然界中的一切美好之物,从微博、微信再到网店,将这些美好与更多的人分享。
在这间自然收集物工作室里,各种植物照片占据了大部分墙面,桌子、柜子、窗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里面有松子、野玫瑰、蒲公英……还有很多很多普通人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天冬和小飞仿佛搬回了整片森林。当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深吸气。这,就是自然界的美好吧!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冬天,刚好是雨水节气,小飞跟天冬说:咱们用瓶子盛上湖水,再放点儿植物拍一组照片吧。虽然天冬觉得这想法挺好,但当天并没有拍,他想更多发挥自己的植物学特长,而不仅仅是凭艺术感觉。于是,直到惊蛰节气,他们才拍了第一张自然收集物照片。
从规划物种、寻觅收集到选择合适的个体,拍摄比想象中费劲多了。第一年,有些节气错过了。第二年,补拍。有些拍得不好,第三年,再来。终于,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自然收集物照片完成了。
在拍完最后一张大暑节气的照片之后,天冬决定做个本子。他们花了很大力气找到厂家制作,可要印多少本却成了纠结的难题:印的少太贵,多印一些又用不完。最后,小飞决定多印点儿,200本。
送完朋友,她把剩余的50多本拿到网上去卖,意想不到的是,3天时间就卖光了。还有不少人问:照片中的植物和种子卖不卖?于是,她决定做实物的自然收集物,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于是,有了野风集自然收集物工作室和网店,小飞还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从零开始,却也坚实有乐趣,一切都是为了野风集的主旨—收集自然界的一切美好。
选择、收集物种,设计包装,撰写文案……筹备“自然收集物”实体版足足用了4个多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市面上的很多同类产品在艺术性和科学性上很难达到平衡。有些制作很精美,但植物介绍漏洞百出;有些科普价值较高,却做工粗糙,缺乏美感。
野风集要传递的是艺术之美,也是科学之美。作为植物学硕士和科普作家,天冬从科学上把关,还经常为野风集微信公众号写植物科普文章。而从事广告行业多年的小飞,则发挥创意特长,将植物和生活用品结合,做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和显微摄影师摇光夫妇合作的“雪·灵境”系列冰箱贴,和昆虫摄影师Dreamman合作的“虫·凝望”昆虫徽章,还有小飞自己做的“自然收集百宝盒”,甚至从台湾特地运来的“本草纲目”、“山海经”、“遇见植物”等设计产品。
就像小飞说的,热爱是一种生产力。短短一年多时间,虽然未作任何宣传,野风集已经拥有1万多名粉丝。小飞自称有个小小的野心:将野风集打造成自然艺术的殿堂,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和喜爱自然科学。
“时常有人会问我和天冬,家里地方不大,适合种什么植物?”“什么植物好养,我为什么养什么都养不活?”小飞自曝曾经也养死了很多盆栽,后来在天冬指导下,成了种花高手。
春天了,野风集又推出了新的创意作品—草花种子套装,挑选了10种既好养护又皮实漂亮的小草花品种。为了确保发芽率,每一种都经过了试种或发芽测试。指甲草、太阳花、牵牛花……这些陪伴我们童年的花草,虽然并不名贵、不稀有,但如果用心去浇灌,就能体验开花结果的乐趣。
小飞精心设计了小清新风格的封套包装,里面静静地躺着这些种子,等待主人带它们回家,播种、发芽、开花、结果,完成一个生命轮回。天冬还为这10种花分别写了小传,附上如何浸泡种子、选择花盆花土、浇水施肥等问题的专业种植指南,并通过微信、微博互动指导种植。难怪有粉丝这样评价:觉得你们不是卖种子,而是一种行为艺术呢!乱马/文
野,指野外,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倡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风,指一种风尚,天冬和小飞希望将自然类产品或相关主题的产品,打造成一种风尚;集,指收集,收集身边的一切美好。
天冬,本名王辰,北师大植物学硕士,现供职于国内知名科普杂志社,科普作家,生态及自然摄影师,出版多本科普读物和植物图鉴。“天冬”这个笔名来自于他喜欢的植物—雉隐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