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终其一生,以勇敢坚韧的品格,高度的自律,特立独行的旅程,不仅为我们描绘出精彩的山河图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崇高而有趣的灵魂。

  他的旅游是愉悦非凡的、充满无限惊奇的: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像彩虹一般优美的天然石桥,旁边瀑布飞溅着像喷雪一样的水花,这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优美的景致已被我一眼全饱览尽了。在雁荡山,“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水行其中,石歭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合,绮丽万端。”在写到云南大理石时,他说:“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于是他便很“徜徉久之、踞坐久之、登眺久之、登石久之”,“耳目为之狂喜”。

  他看到的风景是惊心动魄的:“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及若镂雕,形欲飞舞”;更有“龙秋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试想一下: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气势开阔而陡峭,流水因为没有河床承载,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秾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就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读此游记后不禁写下“独鹤与飞”[1]的遐思,他多么也想变成一只仙鹤,与徐霞客一起到这奇异的世界遨游啊!

  “湖水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石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多姿多彩的风景使徐霞客“喜不成寐”“神魄为动”“令人狂叫欲舞”。

  要一览这样异彩纷呈的奇美绝景,必然要经历各种艰险:“有雨色,不顾”,并且在这场雨中走完五十里路。时常是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在浙江游天台山中,遇到猛虎夹道的梁皇山,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行人,于是他只好停宿于旅舍;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而步行前进。

  在游黄山时,“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在冰雪茫茫中,勇敢而坚毅地凿冰攀登,爬上了黄山主峰。在游历雁荡山时,他们有时是“如行刀背”,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缝隙中攀援而上,在高峰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的陡峭,石片锋利逼人,而且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只能叫仆人脱下裹脚布接成布绳,依次从悬崖上悬空而下,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双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悬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后来,经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才攀到上一层的岩石上,得以脱险。

  又如,“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在上山无路时,徐霞客四肢并用,攀援而上,土太松软,脚站不上去,只能抓着草爬,一会儿草也要断了,幸好抓住了一块石头。“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然而石头也很酥脆,一碰就碎,好不容易抓到一个稍微坚固点儿的,只能把自己一动不动地平贴在悬崖上,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径穷路绝,不足为惧” 特别是当有向导说前面的路极险峻时,便“色喜”,并“无可阻也”,便“策杖独行”; 即使在“豺嗥虎啸、魑魅纵横之区”也能从容应对,“独蹑万山之巅” 毅然追求“万虑俱净、渣滓不留”的“无我”境界。

  “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而况寂然不动,与太虚同游耶!”享受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就是徐霞客——卓越而伟大的探险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当然,探险家也是人,有血肉之躯,他们也会感到害怕,“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在山巅“罡风乍至,几假翰飞去”(狂风忽然刮来,令人几乎像羽毛那样乘风飞去),多么危险啊,关键是他们一次次的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永远充满着乐观和执着!

  除了自然之险,还有人祸:如衡阳遇劫匪,损失不少银子;靖州遇小偷,被盗去“数金”;到云南,一直跟随的顾仆最终也携款潜逃,卷走了丽江土司送给徐霞客的“黑香白镪十两、黄金四两”。“忽有四人持镖负弩,悬剑橐箭囊矢,自后奔突而至……皆勇壮凶狞,似避雨,又似夹持。余甚恐。问余何往,余对以都匀。问余求烟,余对以不用。”(又有一天,正在贵州的山里冒雨赶路,忽然后面冲过来几个持枪带箭的彪形大汉,不知道是要在我伞下躲雨,还是要绑架我,把我吓得够呛。他们问我去哪儿,我说去都匀,问我要烟,我说我不抽烟。)

  他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粮食断绝,无数次或宿蚊声雷鸣,或落入急流旋涡,皆不以为苦。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考察探险的决心,这就是旅行家,这就是探险家。学者钱谦益说徐霞客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真是字字千钧,直指本质。如果说徐霞客在50岁之前体现了生命的青春和豪情,那么在50岁之后所进行的云南之旅,则见证了他一息尚存、决不松劲的坚韧和豪壮。特别是长期的旅途劳顿,使他的身体状态大不比从前,他从江阴出发前就说自己“骤疾”。此次考察西南边陲,万里西行,很可能是不归路。加上战乱[2],山民暴动、盗匪出没,随时都有性命之忧。难怪他在临行时“绝情”的告诉家人:“譬如吾已死,幸勿以家累相牵!”

  一个过了知天命年龄的人,告别自己的妻子、儿子、儿媳,以生命的代价去远行,这是怎样的气概?

  “譬如吾已死,幸勿以家累相牵!”每当我想到这句话,我就心涛起伏,难以平静。此时,徐霞客的妻子罗氏健在,长子徐屺、次子徐岘均已婚娶,而且徐屺刚刚生下了儿子建枢,应该说徐霞客在自己老年已至的时候,该好好带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了,而他却要去浪迹天涯,随时准备埋骨青山!就连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也感叹到:“家有遗产,衣食足以自足。百年已过其半,五岳已游其四……常人处此,必将弄孙课子,优游林下以卒岁矣。乃先生掉头不顾,偕一僧一仆,奋然西行,经苗猓异族之乡,极人所不堪之苦。遇盗着再,绝粮着三。百折不回,至死无悔。”

  因为这是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是他毕生的追求。为了这一次西行他已准备了好久,而且他要证明。“霞客不喜谶讳术数家言,游踪既遍天下,于星辰经络,地气萦迴,咸得其分合渊源所自。云,昔日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记载来,具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然则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这就是徐霞客的选择。就是这次选择,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友谊赞歌,而且开创了一生旅游事业的巅峰,成为他一生旅行中旅程最远、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一次,树立了永远值得后人敬仰的历史丰碑。

  而丰碑往往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这次旅行中的艰辛和危险,特别是“人祸”:“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东安有大盗临城,祁阳亦有盗杀掠也”;蓝山“为盗焚破,零落可怜”;宜章高云山“大盗二百余人自北来,主人俱奔,襁负奔避后山”特别是他在湘江遭遇劫匪,悲惨逃命,同行者顾仆、静闻均受伤,由于静闻伤重,几天后病死于广西。

  说到静闻,他与徐霞客没有多么深厚的交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萍水相逢的“驴友”,但静闻在死前留下遗言:“必定骨鸡足山。”(请把我的遗骨带到鸡足山)按照常情,一位日益年迈、在万里孤旅中跋涉的人、而且已经去过鸡足山的人,还愿意再去吗?为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去实现他的遗言?

  回答是肯定的!虽然我不信佛,但我和静闻是旅途中同行的朋友,静闻要我带他去鸡足山,我答应过他,现在他已经死了,那我就带着他的遗骨去。我一定要了却他的心愿,不管有多难!

  就在此时,崇善寺的僧人却不可思议的正准备私分静闻的随身衣物,徐霞客制止后,收掇静闻的遗骨,办理静闻的后事:“乃先起窆白骨,一瓶几满。中杂炭土,余以竹箸逐一拣取,遂竟日之力。仍以灰炭存入瓶中,埋之旧处,以纸数重裹骨。”

  ——只得先葬白骨,几乎装满一个瓶子。瓶中杂放着炭灰,我用竹筷子逐一拣出来,竟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仍把木炭灰存放进瓶中,埋在原来的位置,用几层纸裹好白骨。

  “只得戒衣、册叶,乃得抱骸归。昏暮入邓寓,觅烛,重裹以拜,俱即戒衣内着。包而缝之置大竹撞间,恰下层一撞也。是日幸晴霁,故得拣骨涯滨几近竟日。”

  ——只得到戒衣、经卷,这才得以抱着骸骨归来。在昏黑中走入邓家住所,找来火烛,重新裹好骸骨拜过,全部包好缝起,放在大竹箱内,恰好装满竹箱的一个下层。这一天幸好晴朗,故而能够整天在溪岸边拣骨头。

  一年后的冬天,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抵达了鸡足山。当他抵达的时刻,鸡足山古寺中的众僧无不动容。

  这就是对诺言的履行,虽然萍水相逢,当事人已死,我也要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完成他的遗愿!

  虽死犹生的这些人,他们因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资产,而成为历史中的人物。他们被一次次的评说,被更多的人物欣赏、赞扬和被一次次的激活。徐霞客就是其中的一位。梁启超说,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李约瑟说:“正是在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写游记的名家,即旅行家徐霞客。他既不想做官,也不信宗教,但对科学和艺术特别感兴趣。他的游记读起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出的东西,倒像是20世界一位野外勘测家所写出的考察记录。”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加拿大著名学者佛伊夫说:“徐霞客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徐霞客游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

  徐霞客无所为而为,因专志而独行;因独行而来去自如,无所不达意。如果没有徐霞客,造物者鬼斧神工般的山川灵异岂能被后人所广知?所以学者潘耒说“宇宙间不可无此奇人,竹素中不可无此异书”!

  就连徐霞客自己也自信而客观的进行了自我评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意思很直白,张骞、唐玄奘、耶律楚材这些人,虽然也曾游历天下,但都是接受皇命而前,有政府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我呢,不过是一个平头老百姓,靠一根手杖、一双麻鞋,走遍河沙,登临昆仑,游历西域,题名绝国,死而无憾。

  徐霞客去世以后的近四百年来,众多大家名人都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一代伟人对徐霞客情有独钟,曾先后两次推崇徐霞客及其《游记》。第一次是1958年1月28日,在一次会议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3]第二次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时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4]高度赞扬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充分肯定《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好书,号召人们读这部书,特别是他说“我很想学徐霞客”,这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真情,伟人的力量。

  第二位深刻评价徐霞客的人是清初学者潘耒[5]。他说徐霞客:“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约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是啊,有谁能做到登山不需要坦途,渡河不需要浅水,即使再高的山,也要爬到顶峰,再深的洞,也一定要见底。没有路了也不担心,走错路了也不后悔;困了,就在树石之间睡觉,饿了就采摘些野果充饥;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不计较路程远近,不苛求伴侣跟随,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清泉解渴,以旷达的心灵去旅行,以毕生的生命去旅行,自古以来,只有徐霞客一人!

  还有一个人就是钱谦益。作为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曾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是当时“操海内文字之柄”的著名学者。钱谦益比徐霞客年长五岁,1633年的金秋时节,徐霞客专程前往江苏常熟拜访,通过“虞山之会”,他们两人从此成为知己。八年之后,钱谦益为徐霞客提笔写传,称徐是“千古奇人”,称赞他的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

  如今,当我再次手握中华书局出版的《徐霞客游记》时,我对这位“千古奇人”“手攀星岳,足蹑遐荒”的生命记录不仅充满敬仰,而且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沉甸甸的,让人踏实;这种力量热腾腾的,让人神往。有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往今来的每一位仁人志士难道不都是为了这样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吗?!

  作为职业旅行家,徐霞客首先在旅游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古今中外所有的旅行家相比,徐霞客最独特的意义在于,他是在终生对名山大河的探奇中实现以性灵游、以躯命游,最纯粹、最专业、最线],不仅展现了一个“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的“千古奇人”徐霞客,而且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部旅游方面的“宝典”和“百科全书”。他探奇访幽,畅游名山大川,并得山水风雨之助,不仅唱响了那个时代个体生命人性解放的凯歌,也唱响了一部大自然的赞歌,书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动人的“情感交流史”,使得中国的旅游审美活动系统性的得到了一次重大提升。

  因为他卓越的旅行,也使他成为当然的地理学家。“他是中国山岳地理研究的鼻祖[7]。“由于徐霞客的卓越贡献,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理学家之一。《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科学文献。”[8]作为一位科学家,他不信鬼神,对地貌、溶洞、水文、动植物、温泉、地质等众多方面都有真实、准确、细致的记录,几乎百科全书式的提供了地理学方面的史料。他考察喀斯特地貌比西方早200年;他共记录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50多处文物古迹;弄清了珠江源,纠正了《大明一统志》的错误;纠正了《禹贡》的错误;证明了枯柯河不入澜沧江而入怒江等前人的不少错误。

  在文学方面,徐霞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据景直书,模范山水”,形容物态,摹绘图景,不仅文字功夫非同一般,而且“风格”独树一帜,完全达到了一位优秀作家的水准。他的游记天趣横生,气象万千,高山大河,源流曲折,喧腾纸上,所记奇景胜迹,灿若繁星,无不让读者称奇赞叹!此外,他现存古诗37首,也证明了其文学方面的实力和才华。

  在生态学方面,徐霞客不仅综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纯粹的“中国的自然之爱”,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生态危机严峻的今天,更加激发起我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责任。

  此外,徐霞客详细记录和反映了自己在民族地区的游历情况,涉及到瑶族、壮族、苗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等,是古代内容丰富的民族学调查实录。他广泛接触明朝末年社会各个阶层,记录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提供了一部明末社会情况的信史。

  当然,在励志方面,徐霞客和他的游记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之源,胜过无数所谓的心灵鸡汤。先不说他遭遇盗贼、战胜饥饿和探险的艰难,单就长期坚持写日记就足以见其恒心,现存63万字的游记,不仅是我国古代游记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鸿篇巨制,也是对无数写作者专注于一事的励志丰碑。钱谦益称他为千古奇人,恐怕也有这一层的含义在里面。

  徐霞客从20岁开启探险之旅, 50岁作人生的最后一次出发,53岁因“两足俱废”而东归,54岁去世。这一生中,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旅行,不懈的追求着诗与远方。更可贵的是,在那个应举成风的时代,他选择了一条艰难无比的道路:以生命为代价,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置身风雨寒暑、悬崖峭壁,四处游历,创下众多历史之最,被誉为“旷世游圣”。

  徐霞客留给我们的财富是立体的、巨大的,他用最独绝的旅行,最精美的文字,描摹了最奇妙的世界,表达了最高洁的情感,追求着最和谐的天人关系,铸造了最真实的科学精神,这不仅是徐霞客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从徐霞客的身上,我们同时也看到,即使是一名普通人,只要毕生专注求索于一事,不计功名,不计程期,甚至不计代价,也一定能做成大事情。

  从黄帝“披山通道”,到张骞“凿空西域”;从法显万里西行,到玄奘舍身求法;从司马迁到郦道元,从汪大渊到郑和,从哥伦布到麦哲伦,从马可·波罗到伊本·白图泰,等等,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旅行家呢?旅行者和旅行家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现在,从徐霞客的一生中,我得出了“答案”——真正的旅行家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条:就是要有个好身体。这个道理很显然,如果身体不好,出去走走看看是可以的,但要完成艰苦卓绝的旅行壮举是绝无可能的。大多数人肯定会说我身体是很棒的,可惜没有钱。那么我们就进入下一道门槛。

  第二条:要有时间和基本的经费保障。所谓经费就是要有钱,不一定要有很多钱,但最起码的旅行需求总是要保障的。有时间我们看看徐霞客就知道,旅行家的旅行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几个节假日、“黄金周”,更不是一年两年,而基本上是贯注着整个人生。

  第三条:真正的热爱。没有热爱就无法执着,没有热爱就没有办法,没有热爱就不能献身。比如徐霞客在游黄山时,“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在冰雪茫茫中,勇敢而坚毅地凿冰上跻,登上了黄山主峰,在无数的游客中,谁能做到?徐霞客在湖南湘江遭受盗贼,被洗劫一空后,还四处借钱,甚至以家中田租作为抵押,继续支持自己西行,这样执着的人有多少?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热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都是最爱,很少有人说自己不爱旅游的,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说自己没有钱也没有闲。那就只能退回第二条了。还是一些“旅游达人”,他们对旅游的热爱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有时对旅游的热爱也不计代价,纵然付出生命也绝不吝惜。我们对此深感敬佩,也支持这一部分的人进入成为旅行家所必备的下一个条件。同时,我们所说的热爱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他是一种韧性的延展,是一种曲折的上升。比如说一位热爱耕种的农民,他耕耘一生却不能因为是热爱而成为一位农学家,一位喜欢木工的木匠,也不能说因为热爱而成为“鲁班”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热爱是起点,那么深入钻研,不断创造突破才是根本。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之前,也早有人提出过同样的“设想”,但因缺乏足够的事实来证明而作罢,可是魏格纳却能毕生来“证明”自己的学说,不但从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学说体系,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这就是我所说的热爱。

  第四条:要以旅游为“职业”,或者说,要有长时间、高密度、高强度、大跨度的旅行经历。旅行家的旅行长度、旅行跨度、甚至频率不仅比一般的旅行者(游客)要高的多,而且也是很多“旅游达人”所难以企及的。具备了这一条,距离一位真正的旅行家已经非常之近了。

  第五条:要有顽强的信念。旅行不只有风景,还有风险;旅行不只有风花雪月,还有饥寒交迫;旅行不只有莺歌燕舞,还有身陷绝境。旅行家为了到达目的地,完成旅行的目标,必须抵抗寒冷的长夜、孤独的旅途,乃至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

  ……真正的旅行家都是以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对成功的信念冲破一切艰险困苦,胜利抵达成功的彼岸,即使是献出生命也九死而不悔。当然,每一次的终点,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光荣,发现的喜悦、开创的豪情、超越的光荣将集于一身,他们体验和获得了不为人知的奇妙美感和见识,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旅行而骄傲和自豪,他们也将由此而进入史册。到了这一条,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旅行家了,但还不够,我们还得继续往上拼。

  第六条:要有精神产品,能对未来产生影响。这种作品不仅集结了旅行家个人的新发现,而且在整体上对全人类有普惠性。徐霞客有《徐霞客游记》,玄奘有《大唐西域记》,法显有《佛国记》,郦道元有《水经注》,马可波罗有《马可·波罗游记》,伊本白图泰有《伊本·白图泰游记》,我所考察的旅行家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产品”。当然,也有个别的旅行家没有留下游记等著作,如张骞、郑和等,党确仍然将其列为旅行家,是因为其“旅行事迹”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却也有“间接著作”,或者叫“旁证”,张骞有司马迁的《史记》,郑和有随行人员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这都是他们“精神产品”的见证。此外,这种“精神产品”是跨越国界的,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是构成世界文明的一份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世界性的人物。而今,在大众旅游时代,全球化进一步纵深发展,国际游已比较普遍,但是,大多数的人的旅游,无非是吃吃喝喝,晒照打卡,少数的人也撰写游记,出版专著,但毕竟水平、层次都不够,更没有普惠性的社会价值、旅游美学价值以及学术价值。而真正的旅行家,他们的作品不仅能被全人类所共享,而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散发着激励后人的不朽光芒。比如印度人通过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而重新发现了印度的古文明,从而重建了印度;柬埔寨人因为周达观的《线]而发现了吴哥古城,从而重现了吴哥文明的辉煌壮丽等。

  第七条:要有好运气。人生中倒霉的事比比皆是,可是好运气可遇不可求,何况运气这个东西似乎很唯心,甚至说不清,但有一点一定是清楚的,那就是呆在家里等运气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好运气。作家曹禺在《北京人》中写到:“我的运气不好,处处倒楣,碰钉子,事业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儿女英雄传》中:“你看这可不叫作运气来了, 昆仑山也挡不住么?”在悠远绵长的旅行史中,在古老恢宏的丝绸之路上,在汪洋无边的大海上,不知有多少人埋尸大漠雪山、丧生汹涌波涛,又有多少人半途夭折,出师未捷身先死,而鲜为人知。旅行家的道路是一条艰苦异常的道路,非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假如,徐霞客在那次危险的攀岩中没有抓住而掉下深渊会怎么样?假如,法显在海上的风暴中真的被船上的人抛进汪洋会怎么样?假如,玄奘在沙漠中缺水五天五夜最终也没有发现不远处的那片小水池会怎么样?这样的假如太多了,可惜,对他们,时光都没有降临这样的假如——他们都是命运的宠儿,也是命运的搏击者。到了这一层,一位真正的、伟大的旅行家便诞生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不是说让每一位旅行者都能成为旅行家,这不现实,也很荒谬。我想说的是,作为每一位普通的旅行者,都应该有一颗向旅行家看齐的心,不断的从他们的身上获取养分和启示,来提升我们自己旅行的层次和境界,使得我们的旅行更有意义、更有品质、更加珍贵。虽然平凡,但不平庸!

  [5]潘耒(1646~1708)清初学者。今属江苏苏州人,师从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潘耒晚年崇信佛学,好山水,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为文记之,名篇有《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仙居诸山游记》等。

  [9]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1819年法国J.P.A.雷慕沙首先将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此后个别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到过这个地方,还写过报告,但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新的热带动物标本,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大大肆宣扬,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