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第二个周日是西方的母亲节,很多人都会送妈妈康乃馨。康乃馨,大部分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花语是爱、美丽、尊敬之情。它是西方的母亲花,那么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母亲花呢?
答案是有的,传统的母亲花是萱草,传承着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和爱。古代游子远行,一定要先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寄希望于萱草陪伴母亲,减少对自己的思念,忘却烦忧。萱草花颜色橘黄,花型像百合,形态优美颜色娇艳。唐代诗人孟郊诗中有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讲述了母亲倚在堂前,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游子。萱草相比康乃馨,它更适合我们中国人聊表“寸草心”,以报“三春晖”的情感!
萱草在我国的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名谖草。“萱”古通作“藼”“萲”“谖”,意为忘记。萱草古代还有忘忧草、解思草、疗愁草、宜男、万年韭之名。
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成书,记载中国社会风俗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伯兮》首先记述过萱草,有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汉武帝时的骑都尉李陵(前?—前74年),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与匈奴作战时,因力竭而降。当时苏武(前140—前60年)亦在天汉初年出使匈奴,而被扣留19年。李陵与苏武友善,常有书信往来,苏武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
南北朝以后,许多文人的诗歌,更将萱草与排除忧愁相连,使萱草在中国成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花草。如南北朝时齐?王融(公元467-493年)诗曰:“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
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诗:“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向人空自绿,无复解忘忧”。
萱草在唐宋年间,民间种植很普遍,通常种植于住宅的后庭。后院常是眷属与母亲居住之地,是处于整个住宅的北部,所以母亲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称,人们为想念母亲而尊萱草为母亲花。
唐·孟郊《游子吟》云:“萱草生堂偕,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
宋·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诗:“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枝,葶葶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芳心比喻母亲之爱心)。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萱草》诗:“从来占北堂,雨露借恩光 ”。
朱熹(公元1130-1200年)《萱草》曰:“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 ”。
萱草的庭院种植与观赏价值,晋·夏侯湛(公元243-291年)在《忘忧草赋》中作了细腻的描述:“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烟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视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
隋朝魏澹(公元570年前后)作《咏阶前萱草》亦证实中国古代萱草庭院种植已较普遍,诗曰:“绿草正含芳,靃靡映堂前”。当时人称萱草为护阶君子。
元代周昂(公元?-1211年)的《萱草》诗,说明了萱草的瓶插古代也已应用。诗云:“染练成初色,移瓶得细香”。
罗泾镇塘湾村积极推动农业、科普、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合作打造国内首家萱草专类园——母亲花文化园。
借助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罗泾镇在村庄风貌建设和景观提升中植入萱草专类品种,营造萱草花园主题村,引导村民参与萱草种植,发展萱草花卉产业,研发萱草饮食和文创产品,打造萱草主题的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来,作为全国生态特色小镇的罗泾镇,全力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全镇范围内优良的生态本底,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田园气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康养产业,结合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塘湾村的创建契机,因势利导,通过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增效导入母婴康养产业和萱草文旅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慈孝文化,举全镇之力全力打造沪北乡村振兴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