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学期末的尾声,这是充满期待与紧张的时刻,因为各个班级都会表彰一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同学的一次激励,希望通过树立榜样,引领大家共同追求进步。
在这个树立典型的过程中,班主任们总是格外审慎,精挑细选,毕竟名额有限。以我班为例,四十名学生中,仅有百分之十能够脱颖而出,获得那份珍贵的荣誉。无论是“三好学生”还是“优秀少先队员”,都代表着对学生优秀品质的认可,刻苦努力的回报。
然而,让老师们头疼的是,班上表现优秀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么几个,有些家长对这个奖状看得还比较重,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家孩子总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没有得奖,难免会情绪低落,而家长也会产生一些质疑。
每学期发完奖状之后,总能收到一些家长的私信,询问为何孩子没被表彰,言语之中颇有不解,甚至有家长会质疑老师在评奖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是不是偏心。
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于是,一些聪明的老师便开始尝试扩大表彰范围,多设一些奖项,横竖就是多买几张奖状的事,这样不就能皆大欢喜,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在成功的光辉之下了?
这样一来,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的奖项,便有了“服务之星”,“团结之星”、“计算能手”、“背诵之星”“劳动之星”等各种奖项,确保每个孩子的优点都被发现,就算是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能拿一张“劳动之星”的奖状回家。
期末发成绩单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手上都或多或少地捧着一些奖状,看上去皆大欢喜,家长们自然也很高兴,也可以发朋友圈嘚瑟一下了。不过奖状太多也有烦恼,我们学校里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笑话,一位父亲与孩子约定,每得一张奖状便奖励十元。然而,当孩子从书包里掏出一叠奖状时,这位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拍照发朋友圈调侃:“看来我的私房钱要见底了!”
这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自信,他们或是劳动的佼佼者,或是团结同学的模范,或是尊敬师长的典范。他们带着自信和笑容回家,家长们也在朋友圈里晒出孩子的荣誉,分享着这份喜悦。
而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表彰方式也无疑减轻了他们的压力,无需再为解释为何某些学生没有获奖而烦恼,真正实现了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的和谐共赢。
然而,伴随着奖状发放的泛滥,其原本的辉煌与荣誉在过度慷慨中逐渐褪色,如同珍贵的琼浆玉液被无度稀释,最终化为一杯寡淡无味的清水。
奖状,这本应是孩子们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如今却如同满天的繁星,显得如此平凡而普通。那些曾经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的奖状,如今却抵不过日常训练中一朵普通的小红花所带来的成就感。
我们不禁要问,当奖状变得如此唾手可得,它是否还能如往昔般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焰,激发他们勇往直前的斗志?
人手一张甚至几张的奖状,是否还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奖状发放的意义和目的,让荣誉的标杆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