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们视觉思维的痕迹,我们要给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以空间,尊重儿童尚未受规则、技法约束的自由意识,不要以“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画。要带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孩子随手画,随性画。

  一般来说,3-12岁儿童的创意画可以称之为儿童画,它是儿童在前期涂鸦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画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悟的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带有儿童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表面上看,儿童画不讲求技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的绘画常规,但是绘画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儿童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展现了他们视觉思维的痕迹。

  儿童画清新、活泼、自由,甚至荒诞,它不仅打动我们普通人的心灵,也触动了很多艺术家的心扉。二战以后,儿童画尤其受到一些现代艺术大师们有意识地推崇、学习与模仿,儿童画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并深深影响其创作风格。现代绘画之父毕加索有次在参观儿童画展时说:“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了,但学会像他们那样画画,却花费了我毕生的时间。”稚拙、天真的儿童画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推崇呢?这与儿童“看世界”的方式(近似于艺术创作的心理)有关。

  儿童看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只能依照自己所“看见”的,而不是实际上所能准确观察到的样子去精确地表现事物。那么儿童具有一双怎样的“慧眼”?他们的“观看”具有怎样的特质呢?

  无成见地“看”。法国画家柯罗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儿童用眼睛观看每一件事物时,采用了超然功利之外的审美观念。他们的眼睛和心灵没有被世智尘劳所蒙蔽,他们没有名利思想,没有世俗观念,能够把物作为物自身来吸取,而对于物的实用性则是陌生的。而成人则总是要以事物的大小、轻重和其他尺度去衡量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阻碍了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

  泛灵化地“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期考察中发现,在儿童的思维中,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相互混淆。荣格指出:“对儿童来说,月亮是一个人或一张脸,或是星星的保护者,乌云似乎是小羊,玩具娃娃也喝水、吃饭、睡觉……”儿童这种“泛灵”的倾向使他们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使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例如,在幼儿绘画中的气球面带微笑、大狮子亲切善良等,处处透露着“与宇宙万物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散发着童话般的暖意。

  创造性地“看”。观看儿童画,我们不仅发出感叹:儿童是“变形”的天然大师!儿童能够驰骋活泼地想象,经常会对万物进行“添加”或“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如常常对物或想象的物进行无情的“破坏”,随意重新分布和组合——把鱼弄到天上,把树栽到屋顶,替牛或狗添上双翼……儿童用夸张的、不符合现实的笔触来表征自己的世界,画图中充满了看似不合逻辑的构思、随意安排的构图、不合比例的造型以及主观想象的色彩等。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形象,体现出儿童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儿童之所以能不受束缚地施展想象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看”的时候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将看到的、记忆中的、想象的形象都错杂在一幅平面的图画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受积习而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精确的概念知识,没有经过教育形成的专业化模式,因而绘画时无章可循,无法可遵。

  充满意义地“看”。早期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有着饱满、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借着符号与色彩毫无顾忌地倾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儿童画是儿童与自我的对话,所有的意义从本质来看都是情感性的。儿童常常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来传递非常个性化的意义,比例和大小上的夸张即表达了儿童的主观意图及他们对物体和事件的情感性评价。例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画中将妈妈的右臂和右手夸张地扩大了,因为“我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非常生气,就会用她的右手打我……我不得不把右手指头画长”。

  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儿童绘画,我们应该秉持超越功利的态度,不必抱着让儿童当专业画家的目的来苛求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也不必以专业绘画的角度来评价儿童的绘画。借绘画发展儿童的视觉思维,让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的欢愉和乐趣,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儿童画的目的所在。

  首先,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加强儿童的视觉感知。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多观察、多体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从而使儿童绘画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然而,我们常常要求儿童临摹范画,这样孩子们还没落笔就看见了物体的形象,结果使得多数所画的形象趋于同一范式。范画中的物体不是儿童体验到的,而是教育者灌输给他们的,这无疑妨碍了儿童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反应,扼杀了儿童的视觉观察能力及直觉判断、想象能力。久而久之,儿童可能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了,原创性的绘画能力也同时失去。

  其次,鼓励儿童的视觉想象与创意。与口头语言相比,绘画语言更能体现儿童的创造性。教师及家长要给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以空间,尊重儿童尚未受规则、技法约束的自由意识,调动儿童的创造性因素,不要用“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画。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是儿童绘画价值之所在,它需要儿童积极主动地表达欲望和采取求新求异的表现形态。如果教师对儿童画中的创造性表现视而不见,不从儿童的绘画经验出发,只是从自己对美术表现的理解出发,去纠正儿童画中的“错误”,那么儿童可能会对绘画变得兴致索然。

  再其次,鼓励儿童表达个性化的情绪、体验。儿童绘画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绘画因而成了他们一个表达自己情绪、情感以及与他人展开情感及认识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年幼儿童来说,绘画可以代替语言交流;对另外一些儿童来说,绘画则是发现和沟通深藏的、对自己和他人来说重要的感情的辅助途径。因此,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不必过早地将儿童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藩篱,应该尊重、鼓励儿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及内在精神世界,我们还要尽量去读懂儿童的绘画语言,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儿童的心境状况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借助绘画这一途径走近儿童丰富的心灵世界。(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从小蒙蒙就喜欢画画。在她一岁时,我们就给她买来五颜六色的彩笔,她趴在拼图拼成的地板上,像模像样地画着。当然,她那时的作品全部都是“写意画”。

  到蒙蒙三岁的时候,她依然“画作”不断。大大的圆圈脑袋,里面四个圆圈就代表眼睛、鼻子和嘴,脑袋下面是长方形的身子,四根直线分别是胳膊和腿。用金黄色的彩笔,在圆圈脑袋上添几根曲线,就是妈妈。圆圈眼睛上画两个更大些的圆圈,就是爸爸的眼镜,圆圈嘴巴上面画短短的一条直线,就是爸爸的胡子。

  我没教过她,没想到小家伙都会画人物了。看来画画可以锻炼蒙蒙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以我更加鼓励她画画。常常,小小的她趴在写字台前,认真地描画着她眼中的大树小草、碧水蓝天。“妈妈,这是我送你的房子!”“妈妈,我们就买这样的汽车行吗?”因为我常常念叨要换房子、买汽车,小家伙居然都记在了心里,表现在了纸上,我的心一阵暖意,生活都感觉美好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突然有一天下班回家,蒙蒙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她要给我一个惊喜。我问在哪。她拉着我来到她的房间。“请看我的创举!”她得意地说道。只见对面墙上用铅笔画了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下是飞翔的小鸟,也有野花野草点缀其间。

  我当即一阵眩晕,雪白的墙壁就这样被“糟蹋”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咆哮道:“整天就会添乱!”“哇——”蒙蒙哭着跑出了房间。

  我独自坐在卧室里生闷气,老公在客厅里哄着女儿。一会听见他们父女出门的声音,我也懒得去过问。

  不知过了多久,女儿和老公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老公抱着一团美术纸,进门就往客厅的墙上挂,我好奇地问是什么,老公说是送给女儿的“涂鸦墙”。蒙蒙笑嘻嘻地瞅着我,说以后这面墙壁就是她的地盘了,她的地盘她可以完全做主。

  “涂鸦墙”挂好后,蒙蒙“挥毫”作了一幅全家福的画。她说还是站着画画有灵感,感觉画出来的东西都是立体的。看着女儿在“涂鸦墙”前忙活,别说,还真有点艺术家的气质呢!

  有了这块“涂鸦墙”,蒙蒙再也没有在墙上乱画过。“涂鸦墙”上的白纸用完就更换,很方便。蒙蒙常常笑盈盈地夸奖自己:一幅更比一幅强。

  幼儿园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小猫咪,大大的眼睛,粉粉的身子,黑色的斑纹,高高翘起的尾巴,虽是风格各异,但大致的形式和色彩是一样的。唯独女儿画的猫咪惹眼——身体和别的小猫咪一样是粉的,尾巴却是黄色的。她的猫咪长了一条不一样的尾巴。

  女儿瞧我老看她的猫咪,便用小小的声音说:“妈妈,我没听老师的话,我画的猫咪长了条黄色的尾巴。”

  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女儿说:“我觉得这样的尾巴比老师画的好看。”

  我看着这条尾巴除了和粉色的身子不大协调之外,也还顺眼,便蹲下来对女儿说:“我也觉得黄色的尾巴挺好看,你的猫咪怎样画会更好看?”女儿很快地说:“如果身子也是黄色就太好看了。”我笑了:“女儿,咱回家画去!”

  画完的黄色猫咪贴到了墙上,女儿高兴地欢呼这是自己心中最漂亮的小猫咪,随即严肃地对我说:“妈妈,那天涂窗花的时候老师说用蓝色,我用了红色,老师批评了我,今天我又用黄色涂尾巴,是不是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我总是要求女儿听大人话,每天早晨出门的时候,还会特意叮嘱孩子听老师话。孩子有些异议的时候,我会严厉地指责她又不听话了,还不时为女儿的不听话大伤脑筋。

  但是,女儿这样绘画也算不听话?可如果今天女儿听话,是不是这个黄色毛、黑斑纹的猫咪就不会跃然纸上了?而从内心来说,我也的确觉得这样的配色要比老师用的粉色精神得多。如果今天完全听老师的话,孩子就丢掉了自己的创意,她的创造性又如何体现呢?

  幼儿期的美术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发挥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幼儿意志、增强幼儿自信心的机会。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跑过来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您帮我画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感到很矛盾:为什么孩子不会画呢?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吗?该不该帮助孩子画出来?怎么帮?

  孩子说“不会画”的现象经常出现,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反应也是不同的。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找到了孩子说“我不会画”的原因:教师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时,常常要求儿童临摹范画,那些感到自己画得不像的幼儿就会心中胆怯,说“不会画”的机会更多;在绘画的时候,经常得不到表扬与关注的幼儿就会对绘画失去信心,从而认为自己“不会画”;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距离较远也会造成幼儿说自己“不会画”;绘画的技能技巧掌握得不够,也“不会画”。我们还发现,孩子说“不会画”时,往往是画第一笔时心理压力很大。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尝试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缓解孩子的压力:

  营造宽松的绘画环境。如在走廊或过道上挂一些色彩明亮的装饰画或想象画,墙壁上布置富于童趣的儿童画等,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画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幼儿情感也可以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个教学班,我们都为孩子创设了富有特色、材料丰富的美术活动区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工艺品来开拓孩子的眼界,孩子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材料进行组合、创作。

  选择创造空间大的绘画活动。教师可选择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容易获得成功感的事物和工具进行绘画。如大班利用刀、叉、勺进行创意画,教师不妨让孩子先用这些工具沾上颜料在纸上用不同的方法抹、画,并引导孩子想象它们像什么,丰富幼儿对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之后,再让孩子进行绘画,孩子们就会兴趣浓厚、绘画投入、创意大胆。中班则选择“巨人”这一绘画主题,通过动画片引起幼儿的绘画兴趣,并请幼儿想象自己是巨人,来到小人国后会怎样和小人相处。由于幼儿把自己也融在了绘画的过程中,所以画起来兴趣盎然。

  注重平等和谐的交流。当孩子说不会时,教师不要把着孩子的手画,要先问问孩子哪里不会,可以和孩子进行空画,以此感受线条的变化。同时给予鼓励的语言,让孩子知道只要勇敢画就是好样的,尽量让孩子主动画出第一笔。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他持续关注,让孩子在鼓励和协助下完成作品。给孩子的作品进行积极点评,也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论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课程结束时,教师都要做到倾听每一名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并对每个孩子的作品进行点评(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让孩子知道自己作品的优势,积累经验、树立信心。我们每年出一本挂历,每个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上面都有呈现。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平等的表现机会,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挂历上时,就会非常高兴。为了让孩子能够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转变了与幼儿交流的方式,将以往的“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画的是××吧”改为“请你给我介绍介绍你的画好吗”。这样的提问使孩子更加放松、更有自信,教师也更能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

  科学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幼儿作品评价,对老师来说可以为下一步美术教育和指导提供依据,而对孩子来说可以帮他们了解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激励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每一幅作品,努力了解每一位幼儿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意义,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进行幼儿作品评价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很喜欢自己的作品。教师和蔼可亲,孩子在以后的活动中才会敢画、愿意画。(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幼儿园)

  在今天的绘画课中,我选的主题是画海宝。因为孩子们喜欢海宝,所以,兴致很高。

  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海宝,让小朋友模仿着画,可有几个小朋友说不会画。我接着说:“请小朋友接着看老师画海宝。”接下来我又画了两个海宝,跟小朋友说:“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海宝长的一样吗?”小朋友说不一样。我又启发道:“你画的海宝不一定长得和老师的一样,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长得也不一样,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大胆地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画出海宝来。让老师看一看你的海宝长得什么样子,好不好?”(因为他们是大班的孩子,我相信他们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才说了这样一段话。)

  接下来的时间,很静。平时不爱画画的几个小朋友也认真地看,认真地画,那股认真劲儿着实感染了我。没有彩笔、只用铅笔画海宝的小朋友画得快,几分钟之后,有的小朋友如吴敬想已经画完了。我认真看了一下,他画了四五个海宝,姿势各种各样。我认真地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的海宝是一个爱运动的海宝,是不是?”他露出了笑容,那笑容是得到老师肯定之后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接着我拿起笔要把对他们的评价全记在纸上,所以他们画得更起劲了。

  李政修的海宝——“你的海宝可能刚刚玩了打仗的游戏,有点脏兮兮的(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李政修还有点害羞)。”

  评价的过程中,我把每一个海宝都赋予了生命,整个教室不时地响起笑声,那笑声里充满了自信、喜悦——被赏识的喜悦。

  到了最后几分钟,很多小朋友都画完了,他们也沉浸在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之中,有的小朋友在我展示完作品的时候,也不自觉地评价起作品来。在动口说一说的同时,小朋友的想象力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了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孩子焕发激情、增加自信。当然,这节课仍有两位小朋友一点没画,无论我怎样启发、鼓励都不画,参与性不强,不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对于这样特殊的孩子,我还要继续寻求特殊的教育方法。我相信,在我的坚持下,经历一定量的积累,就一定会有质的升华。我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画画,给他们都插上想象的翅膀。(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幼儿园)